家的感覺

是什麼讓房子感覺像家?心理學研究深入探討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和需求

奧地利藝術家和建築師弗裡登斯賴希· Hundertwasser,或譯為和平王國百水先生,與傳統格格不入。他以鮮豔的色彩、曲線和有機形式——以及裸體表演——而聞名,其作品經常引起爭議。他在維也納設計的低收入住宅區也不例外:百水公寓(Hundertwasser Haus)於 1977 年規劃,以波浪起伏的地板、覆蓋著草和泥土的屋頂以及房間內生長的參天大樹為特色,樹枝從窗戶伸出。 Hundertwasser 拒絕了該建築群的付款,他解釋說,他只是希望“防止醜陋的東西取代它”。

在他的一生中,Hundertwasser 定期公開反對住宅建築的循規蹈矩。 1958 年,他發表了著名的反對建築理性主義的黴菌宣言,宣告“租住公寓的人必須有自由探出窗外,並在手臂可及的範圍內改造建築的外觀。他必須被允許拿起長刷子粉刷一切,以便從遠處,每個人都能看到:那裡住著一個人,他將自己與鄰居區分開來!”

Hundertwasser 於 2000 年去世,享年 71 歲,他領先於同時代的大多數人。直到最近,主流住宅建築界才意識到,如果人們沒有機會個性化自己的居住空間,他們會感到不舒服和不滿。正如不斷湧現的 DIY 電視節目和蓬勃發展的家居裝修超市所表明的那樣,我們本能地感到需要築巢,將普通的房子變成個性化的家。這種認識迫使許多建築師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並像 Hundertwasser 一樣,考慮到任何建築的租戶都應該能夠影響其設計。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家,甜蜜的家
究竟是什麼讓房子成為家?比如說,公寓要滿足我們的需求,不僅是身體上的,還有情感上的,需要什麼?哪些建築特色有助於我們的整體幸福感或福祉?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在對環境心理學產生興趣之後,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才轉向“居住”的概念。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各種方法來衡量一個地方的宜居性。這些工具為環境心理學以及建築物對其居住者的影響提供了有趣的見解。

大多數人報告說,他們住過的最幸福的地方是童年時代的家,然後他們將所有後續的住所都與之進行比較。 1990 年,韋爾斯利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 R. Steven Schiavo 請兒童和青少年繪製草圖,展示如果可以的話,他們將如何改變房屋的平面圖。儘管大多數人縮小了客廳的面積,但他們對理想的佈局卻有非常不同的想法:有些人增加了浴室、遊戲室和客房;另一些人則包括書房、練琴房和圖書館。

正如這項研究和其他研究表明的那樣,實際上不可能用一般術語列出什麼構成“宜居之地”。住宅空間非常個人化——而且我們的偏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孩子會想要充足的玩耍和學習空間;老年人會關心安全性和可達性;年輕的單身人士可能渴望有充足的空間來招待客人。

然而,我們可以說一些關於人們最重視的東西。 1984 年,當時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心理學家 Sandy Smith 請她的學生描述好的和壞的居住條件。從他們的回答中,她總結出五個特別重要的標準:與鄰居的聯絡、隱私、靈活的使用、個性化機會和安全性。

好鄰居
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好的家居設計允許鄰居之間進行適量的互動。挪威卑爾根大學的心理學家 Oddvar Skjaeveland 和瑞典哥德堡大學的 Tommy Gärling 評估了哪些建築特徵最能促進積極的鄰里關係。他們的工作指出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之間所謂的過渡區的重要性。在這些區域,例如庭院和公共花園,鄰居可以享受自發地見面進行隨意交談——如果那裡有座位,那就更是如此。

同樣重要的是,鄰居需要能夠彼此遠離。研究表明,人們是否認為住宅是一個宜居之地,直接取決於住宅周圍的空間量或空間印象。感知到的住房密度越高,建築物似乎就越不宜居,而且事實上,與附近居住的其他人發生衝突的頻率就越高。因此,人們幾乎普遍重視能夠減少隔壁噪音的堅固建築。

同樣,一個好的家必須為其居住者提供隱私,在這種情況下,這意味著他們可以隨時決定是否願意獨處。當然,隱私需求因年齡而異:幼兒可能不反對合住一個房間,而青少年則會反對。此外,這些需求因文化而異。美式住宅通常有大窗戶,暴露在路人面前,但在室內,兒童和父母有單獨的房間。然而,在日本,情況恰恰相反:高牆或柵欄阻擋了外部世界,但在內部,公共區域和私人區域之間幾乎沒有障礙。

正如 Smith 的研究表明,人們也更喜歡能夠靈活使用空間的住宅——例如,將備用臥室變成藝術工作室,或將未使用的角落變成辦公室。在這方面,獨棟住宅通常比公寓更被評為“好房子”。擁有更大的平方英尺面積使人們有更多空間來適應他們的生活方式。佈局中不受歡迎的是任何太小而只能用作過道空間(例如走廊)的區域。相比之下,小陽臺、花園、庭院或露臺可以增強房屋的感知宜居性,大概是因為它們增加了可用於個性化的空間。

最後,人們希望住所能讓他們感到安全。如果社群存在入室盜竊或搶劫問題,那麼安全將變得至關重要。這一觀察結果與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 1943 年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非常吻合。根據他的方案(通常以金字塔的形式表示),必須完全滿足溫暖和安全等基本需求,然後才能考慮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對地位的渴望。

搬還是不搬
對於住房和建築行業而言,房屋滿意度被視為衡量成功的最重要的指標。誠然,搬家的決定通常取決於人們對其當前居住狀況的滿意程度——而不是房地產市場的變化或新的住房機會。建築商喜歡宣傳他們的房產滿足客戶的需求,並以高水平的房屋滿意度作為證明。事實上,有幾種方法可以衡量這個變數:研究人員可以直接提問,或者更好的是,從居民對間接問題的回答中得出結論。(試試對頁上的問卷來衡量您自己的房屋滿意度。)

但是,房屋滿意度很難成為衡量房屋質量的好標尺。它往往暴露了居住者的主觀態度,而不是反映房屋的物理特徵。例如,20 多年前,愛爾蘭科克大學學院的心理學家 Kevin Hourihan 詢問了一條受交通繁忙困擾的街道上的居民對房屋的滿意度。他預計他們會抱怨噪音和空氣汙染,但他們幾乎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此外,居民對房屋的態度包含了個人感受和計劃的行動。例如,如果近期沒有搬家的打算,幾乎沒有人會承認不滿意。

即便如此,在眾多調查中,三個特徵被證明是衡量房屋滿意度的極佳指標:住房單元的大小、與鄰居的距離以及周圍基礎設施的質量——這意味著服務、學校、日託中心、文化資源、遊樂場、公園和商店的便利性。此外,昂貴的房屋通常會提高其所有者的滿意度水平。而且,平均而言,房主比租房者更滿意。

有趣的是,房主之所以更滿意,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通常更富有並且擁有更大的房屋。 2003 年,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 Rosemary Hiscock 和她在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的同事發現,即使經濟能力有限但仍有能力購房的人,也會有更強的安全感——他們不再可能被驅逐——並且自尊心也增強了。

其他研究表明,住房狀況與精神健康之間存在關聯。 2002 年,心理學家 Gary W. Evans 和他在康奈爾大學的同事評估了各種住所的質量,不僅考慮了大小、年齡、能源消耗等等,還考慮了更復雜的因素,例如佈局是否提供足夠的靈活性和隱私。然後,他們要求居住者對他們的情緒進行三個月的評分,從一到五對諸如“我非常緊張”或“我患有抑鬱情緒”之類的陳述進行評分。科學家們得出結論,缺乏隱私——就像缺乏社交空間一樣——對居民的情緒健康產生了可衡量的負面影響。

快樂的家
如果你今天環顧任何大城市,大多數住宅區都缺乏創意。規劃者傳統上認為,市政建築標準要求一定程度的統一性。但正如一些臭名昭著的失敗案例所表明的那樣,忽視住宅空間的心理可能會造成徹底的災難。也許最臭名昭著的是普魯伊特-伊戈綜合住宅區,它於 20 世紀 50 年代初在聖路易斯為低收入租戶建造。

普魯伊特-伊戈專案要求建造 33 棟 11 層建築和驚人的 2,870 套公寓。這些單元採用了創新的油漆,可以輕鬆清除塗鴉。特殊的格柵保護照明和加熱裝置免受損壞。“跳躍式”電梯——僅在某些樓層開啟——旨在減少不便和擁堵。建築雜誌稱讚設計師——其中包括後來設計了紐約市世界貿易中心的 Minoru Yamasaki——說他們沒有浪費任何空間。

但在幾年之內,普魯伊特-伊戈就變成了近乎廢墟。公園和遊樂場裡到處都是碎玻璃和廢棄的汽車。無數的窗戶被打破,走廊、樓梯和電梯裡瀰漫著垃圾和尿液的惡臭。租戶之間沒有互動,因為節省空間的走廊和樓梯讓人無法停下來交談。相反,這些小巷般的公共區域吸引了犯罪分子。最終,超過一半的公寓空置,隨著情況惡化,當局決定拆除它們。直到今天,該地塊仍然未使用——部分原因是挖掘地基已被證明對新的開發商來說成本過高。

認為改進的城市規劃可以改善困擾普魯伊特-伊戈的社會問題是天真的。同樣,建築設計永遠無法承諾完全的房屋滿意度或持久的幸福感。但也不能否定或忽視其影響力。我們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們穿梭和佔據的空間的積極和消極影響。

正如阿蘭·德波頓在他的新書《幸福的建築》中所寫,“一個醜陋的房間會凝結任何對生活不完整的隱約懷疑,而一個陽光充足的房間,鋪著蜜色的石灰石瓷磚,可以為我們內心最充滿希望的東西提供支援。對建築意義的信念是基於這樣一種觀念,即在不同的地方,我們或好或壞,都是不同的人——並且基於這樣一種信念,即建築的任務是向我們生動地展現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延伸閱讀)

  • 住房質量與精神健康。 Gary W. Evans、Nancy M. Wells、Hoi-Yan Erica Chan 和 Heidi Saltzman 在 諮詢與臨床心理學雜誌,第 68 卷,第 3 期,第 526–530 頁;2000 年 6 月。

  • 居住環境:選擇、滿意度和行為。 J. I. Aragons、G. Francescato 和 T. Grling 編輯。 Greenwood,2001 年。

  • 居民與住所:預測社會租房者相對於業主在健康方面處於劣勢的因素。 Rosemary Hiscock、Sally Macintyre、Ade Kearns 和 Anne Ellaway 在 社會問題雜誌,第 59 卷,第 3 期,第 527–546 頁;2003 年。

  • 幸福的建築。 阿蘭·德波頓。 Pantheon,2006 年。

  • Wohnen Psychologisch Betrachtet。 第二版。 Antje Flade 和 Walter Roth。 Hans Huber,2006 年。

SA Mind 第 18 卷 第 1 期本文最初以“家的感覺”為標題發表於 SA Mind 第 18 卷 第 1 期 (), p. 70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207-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