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2月8日):《大眾科學》重新發布以下文章,該文章最初於2016年8月5日發表,以紀念2018年2月9日在韓國平昌開始的冬季奧運會。
我們是否可以理所當然地認為,奧運會上獲得金牌的運動員比獲得銀牌的運動員練習更多,而獲得銀牌的運動員比獲得銅牌的運動員練習更多?根據一項針對近 3000 名運動員的新分析,答案絕對是否定的。該研究發現,儘管成為世界級選手需要大量的練習,但精英運動員的成功不能根據他們在刻苦訓練中花費的小時數來預測。
1993 年,瑞典心理學家 K. 安德斯·埃裡克森發表了一篇極具影響力的論文,指出平庸的音樂家和優秀的音樂家之間的表現差異(由他們的教授的評估決定)主要取決於他們練習的小時數。他後來發表著作,將他的理論擴充套件到其他領域,包括體育、國際象棋和醫學。埃裡克森強調,刻意練習對這些領域的成功沒有上限——世界上最好的運動員、音樂家和醫生只是那些練習最多的人。他的著作最終被記者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等人推廣為“一萬小時定律”,該定律認為,在幾乎任何領域取得頂尖成績僅僅是投入一萬小時工作的問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影響深遠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發表在《心理科學展望》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正如其他研究表明的那樣,刻意練習只是造就世界體育冠軍的一個因素。“或多或少,練習會提高一個人的表現,”凱斯西儲大學的心理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布魯克·麥克納馬拉說。然而,她說,在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後,其他因素決定了誰才是絕對最好的。
麥克納馬拉和她的同事分析了 34項研究,這些研究加在一起追蹤了 2765 名運動員的練習小時數。這些研究還記錄了運動員的成就,這是透過諸如比賽時間、專家對錶現的評分或精英團體成員資格等客觀衡量標準來確定的。對於所有級別的體育運動,包括在州一級或俱樂部比賽的運動員,刻意練習可以解釋運動員之間 18% 的成績差異。但是,當研究人員只關注最優秀的競爭者——那些參加過奧運會或其他世界比賽的人——時,他們練習的小時數差異只能解釋他們在體育賽事中表現差異的 1%。 “這表明練習到一定程度很重要,但它不能區分誰好誰優秀,”麥克納馬拉說。在國家和全球層面,遺傳、心理特徵和其他因素的複雜組合會影響表現。
現在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授的埃裡克森認為,在元分析中用來定義刻意練習的標準不夠嚴格,因為它將自我導向的活動和其他型別的練習歸入刻意練習的類別,而不是專門關注有即時反饋的教師指導的任務。 “他們對我們所說的刻意練習有非常不同的想法,”他說。 然而,埃裡克森承認,他所設想的那種練習——運動員始終受到教練的密切監控——在體育運動中並不常見。 事實上,應用他新的、更嚴格的定義甚至會排除他自己關於刻意練習效果的一些研究。
該領域的許多人認為“一萬小時”的問題更多是學術性的,而不是實踐性的。“該領域的大多數科學家都承認,練習對於專業知識的發展很重要,但與此同時,我想我們接受其他因素會做出貢獻,”倫敦布魯內爾大學的體育、健康和運動科學家馬克·威廉姆斯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這項新研究] 是一篇有趣的論文,但我認為它不一定會改變人們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他說。
田納西大學的運動行為科學家傑弗裡·費爾布拉澤也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同意新研究可能不會改變運動員的練習方式:“如果我們試圖將此轉化為可供教練或運動員使用的資訊,我不知道他們對我們像試圖從理論角度反駁事物一樣互相挑剔有多大興趣,”他說。“我們知道,正確的訓練經驗可以對錶現產生深遠的影響。 我們難道不應該專注於為儘可能多的人提供這些經驗,以便他們能夠發揮自己的潛力嗎?”
麥克納馬拉說,這項元研究為更細緻地理解多種因素如何結合並促進表現打開了大門。“我不知道我們是否能夠 100% 解釋 [是什麼造就了一位精英運動員],但我認為我們可以比我們現在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