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喜歡認為善良、負責和公正會帶來幸福的生活。但如果我們錯了呢?如果好人真的會吃虧呢?一項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上的新研究表明,那些從大腦核心深處重視經濟公平的人,更容易患抑鬱症。那些凡事只為自己著想的人往往更快樂。
根據“社會價值取向”模型,根據人們對經濟不公平的反應,可以將人類粗略地分為三類。60%的人是親社會的,這意味著他們更希望資源在所有人之間平均分配。30%的人是個人主義者,這意味著他們主要關心的是最大化自己的資源。大約10%的人是競爭性的;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結果是他們比別人擁有更多。
2010年,原野正彥博士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提出,像杏仁核這樣的原始大腦結構“是親社會取向的核心”。他的研究小組發現,當暴露在經濟不公平時,親社會者杏仁核的活動強烈,杏仁核是大腦中與自動壓力感相關的進化上古老的區域。在模擬中,當其他人得到的錢比他們多時,親社會的杏仁核被啟用。當他們在模擬中得到更多的錢時,他們的杏仁核再次被啟用,這表明自動產生了壓力感或內疚感。另一方面,個人主義者只有在他們是經濟不公平的受害者時,杏仁核的活動才會強烈。當個人主義者不公平地比另一個人得到更多的錢時,個人主義者的杏仁核相對來說並沒有受到影響。兩組人的杏仁核都對成為受害者很敏感,但親社會者對在經濟上使他們受益的經濟不公平格外敏感。他們的杏仁核是帶有罪惡感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本月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上的一項新研究中,原野博士的研究小組著手研究這種親社會的大腦啟用模式是否與長期的抑鬱症臨床症狀相關。他們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一種使神經科學家能夠觀察大腦特定區域在特定情況下被啟用的成像技術)檢查了親社會者和個人主義者的大腦。
正如預期的那樣,當親社會者暴露在金錢分配不均的情況下時,他們的杏仁核活動很高。當他們得到的錢比別人多,或者別人得到的錢比他們多時,都是如此。同樣,個人主義者只有在別人得到更多錢時,杏仁核活動才會增加。這項研究的另一個發現是,海馬體(另一個與自動壓力反應相關的原始大腦區域)在親社會者和個人主義者之間也表現出不同的活動模式。
為了檢視這些大腦活動模式是否與抑鬱症有關,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稱為貝克抑鬱量表的常用抑鬱症問卷。貝克量表測量的是在接受調查前兩週內臨床抑鬱症的症狀。原野博士的研究小組發現,具有親社會的大腦啟用模式與更多的抑鬱症相關。當他們一年後對參與者進行隨訪時,情況也是如此。精神病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某些人格特徵,包括極端的同情心和容易產生內疚感的傾向,與抑鬱症的發生有關。研究表明,這種敏感性可能存在於大腦最深層、最原始、最自動的部分。
那麼,親社會者就完全沒有希望了嗎?羅格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毛裡西奧·德爾加多博士說,不。儘管普通的親社會者可能有一個敏感的杏仁核(以及海馬體,研究中另一個與原始壓力相關的大腦區域),但還有許多其他與抑鬱症相關的高階大腦區域,包括前額葉皮層,這是一個與調節這些自動感覺相關的大腦區域,德爾加多說。他和這項研究的作者都指出,親社會者可以利用心理療法,包括認知行為療法,來教他們更好地控制自己對不公平的原始反應。他們越能利用前額葉皮層來抑制杏仁核驅動的壓力,他們患抑鬱症的可能性就越小。
同樣重要的是要注意,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年齡在 18 歲至 26 歲之間。研究人員表明,前額葉皮層要到 26 歲左右才會完全成熟。原野博士正在進行的研究正在探索這些發現是否適用於前額葉皮層完全發育的成年人。希望更充分發育的前額葉皮層能夠保護老年人免受不公平驅動的抑鬱症的影響。
總的來說,新發現對親社會者來說有點令人沮喪,但也可以被視為一個機會。親社會者在面臨經濟不公平時容易感到內疚和壓力,這似乎是根植於大腦最深層、最自動的結構中的。但是,透過訓練前額葉皮層等更高層次的大腦過程,親社會者可以學會控制這些情緒並對抗抑鬱症。透過心理治療,一個人很可能可以同時擁有:對不公平的核心敏感性(可以驅動善良的行為)以及控制這些情緒以對抗抑鬱症的力量。親社會者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對抗抑鬱症,但我——我相信所有其他親社會者——都會為他們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