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螞蟻恐嚇德克薩斯人
一種新的螞蟻物種——暫定名為近緣光腹蟻(paratrenicha species near pubens)——自六年前透過貨船抵達休斯頓以來,一直讓德克薩斯人感到毛骨悚然,據美聯社本週報道。這些“瘋狂覆盆子蟻”(以滅蟲專家湯姆·拉斯伯裡命名)的起源尚不清楚,但它們的近親,通常被稱為瘋狂螞蟻,在東南部和加勒比地區被發現。這些微小的害蟲破壞了汙水站的泵,弄髒了電腦,至少還破壞了一位房主的煤氣表,並導致火災警報器故障。這些毛茸茸的紅棕色入侵者也被發現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約翰遜航天中心和休斯頓霍比機場附近漫無目的地遊蕩(而不是像螞蟻典型的整齊隊伍那樣)。德克薩斯州農業部正在與位於大學城(College Station)的德克薩斯A&M大學的研究人員以及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合作,以阻止這些螞蟻。這些螞蟻除了叮咬人類外,還以其他昆蟲(包括人們喜愛的瓢蟲)為食,甚至吃掉一種名為阿特沃特草原雞的小型瀕危松雞的幼雛。關於這些新移民,唯一可以稱道的好處是它們不加選擇地吃火蟻,這是德克薩斯州夏季的禍害。與此同時,當地的滅蟲專家希望獲得EPA的批准,以便對這些不速之客使用更強效的殺蟲劑,因為普通的螞蟻陷阱和殺蟲劑似乎不起作用。
感測器假牙揭開舌頭的奧秘
科學家們一直難以精確確定一個人說話時人類舌頭的位置和行為。然而,這些見解對於幫助人們控制言語障礙或在遭受中風或其他重大創傷後恢復說話能力將是無價的。現在,由法國格勒諾布林語音通訊研究所的克里斯托夫·讓寧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正在深入研究這個問題,他們正在製造包含許多微型壓力感測器的假牙,以記錄舌頭的位置以及在對話過程中發出各種聲音時施加的力。科學家們正在研究 20 個人(全部無牙)——其中一半有佩戴假牙的經驗,而另一半將首次佩戴假牙。為了確定感測器的放置位置,研究人員首先在佩戴者的假牙上塗上粉末。當佩戴者在說話時觸控假牙和牙齦時,他們的舌頭會去除粉末——從而標記出感測器需要放置的位置。一旦我們瞭解人們如何說話,也許我們最終能夠創造出聽起來更像 C-3PO 而不太像 R2-D2 的計算機和機器人。
樹懶並非派對動物,但比想象中更活躍
科學家們對巴拿馬野生三趾樹懶的大腦活動進行監測,幫助這種以行動遲緩而聞名的動物駁斥了一個不實的謠言:它們很懶惰。已知圈養的樹懶平均每天睡 16 個小時。但是,得益於小型化的腦電圖儀(EEG),它可以裝入為樹懶製作的頭盔並記錄它們的睡眠模式,科學家們現在知道,在野外,樹懶並非一直處於昏睡狀態。事實上,研究人員在生物學快報中報告說,他們研究的三隻棕喉三趾樹懶在科學家監測它們的 3 到 5 天內,平均只睡了約 9.5 小時。這項工作標誌著首次對野生動物的睡眠時間表進行電生理監測。“如果我們能夠確定睡眠模式變化的原因,我們將深入瞭解睡眠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中的作用,”該研究的共同作者、馬克斯·普朗克鳥類學研究所睡眠和飛行小組負責人尼爾斯·拉滕博格說。事實證明,樹懶在圈養環境中獲得的充足睡眠可能是由於無聊——以及它們沒有被吃掉的危險。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有機摺紙:遊戲玩家設計蛋白質摺疊以對抗疾病
位於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U.W.)的生物學家大衛·貝克決定向任何擁有電腦、對蛋白質科學感興趣以及有一些空閒時間的人開放他的部分研究。貝克在 3 月份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示了他設計的一種演算法,該演算法透過隨機串聯氨基酸亞基來製造新型蛋白質。但是,計算機僅生成全新蛋白質配方的序列;然後需要將分子摺疊成三維結構才能發揮作用,無論是幫助細胞識別化學物質、驅動化學反應還是蛋白質在自然界中執行的無數其他功能。因此,貝克招募了華盛頓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和遊戲設計師佐蘭·波波維奇,幫助他建立一個名為Foldit的應用程式,供家庭使用者使用,以幫助正確操作蛋白質,使其在能量上穩定,並具有有用的凹槽和縫隙,供其他蛋白質(或其他物質)停靠和相互作用。有趣的是,沒有真正的最終目標:玩家和科學家都不知道何時製造出理想的蛋白質。然而,貝克計劃在他的實驗室中測試最有希望的產品,希望某個有機摺紙大師能夠偶然發現艾滋病疫苗或其他突破性療法的關鍵成分。
愛因斯坦信件創紀錄價格售出
藝術家盧西安·弗洛伊德並不是本週唯一一位打破自己拍賣紀錄的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寫的一封信,他在信中將宗教稱為“人類弱點的產物”,售出價格為 33 萬美元(17 萬英鎊),買家是倫敦拍賣會上的一位私人收藏家。布魯姆斯伯裡拍賣行為這封信設定了 12,000 至 16,000 美元(6,000 至 8,000 英鎊)的指導價,愛因斯坦於 1954 年 1 月 3 日寫給哲學家埃裡克·古特金德。“它打破了愛因斯坦信件的世界紀錄,大約是之前的四倍,”布魯姆斯伯裡董事總經理魯珀特·鮑威爾告訴衛報。
網路理論能解釋內閣效率嗎?
一項新的研究聲稱,為歷史學家西里爾·諾斯科特·帕金森的軼事觀察提供了數學支援,他觀察到,在 20 人或更多的委員會中,決策會崩潰。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一個網路模型模擬了小組投票,在該模型中,小組中的一名成員可以影響其同一政黨同事的投票。他們發現,10 人或更少的小組通常可以達成共識,但 20 人或更多的小組則遠不穩定。研究人員指出,在聯合國經濟發展排名中得分較高的國家往往擁有規模較小的行政內閣——經濟發展排名第一的冰島擁有 12 人的內閣;排名第 12 位的美國擁有 17 人的內閣——儘管也存在明顯的例外:根據科學新聞,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紐西蘭在經濟發展和內閣規模方面得分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