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家們首次聽到關於其存在的傳聞近一個世紀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上一個與世隔絕的猩猩種群已被確認為一個新物種——而此時其棲息地正面臨迫在眉睫的威脅。
該種群估計數量少於 800 只,棲息在蘇門答臘島西部的巴當託魯森林中。一位研究人員在 20 世紀 30 年代探索該地區時,記錄了關於一個與世隔絕的猩猩種群的報告。但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雅加達婆羅洲未來保護組織的創始人生物人類學家埃裡克·梅賈德發現了這份檔案,科學家們才開始尋找巴當託魯種群。當地村民向研究人員展示了一隻雌性猩猩的遺骸,該地區的巢穴證實了該種群的存在。2013 年,當地人殺死的一隻雄性猩猩提供了關鍵證據:完整的組織和骨骼。
從一開始,科學家們就注意到這些猿類與其他猩猩看起來不同。它們的頭部較小,面部較扁平,而且它們的毛髮比居住在蘇門答臘島北部或附近婆羅洲島上的表親更捲曲。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基因差距
現在,基因測試、實地觀察 以及將雄性骨骼與博物館中 33 個猩猩標本進行比較後發現,巴當託魯種群實際上是一個獨特的物種。這個新鑑定的大型猿類被命名為 塔巴努裡猩猩 (Pongo tapanuliensis),由包括世界上大多數猩猩專家在內的團隊在 11 月 2 日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進行了描述。“認識到這是什麼花了 20 年時間,”梅賈德說。
儘管對 塔巴努裡猩猩 (P. tapanuliensis) 的基因分析依賴於單個骨骼,但梅賈德表示,這在分類學中並不罕見。許多研究,包括他參與的其他研究,都依賴於單一的證據,並且通常只考慮形態學。他說,最新的研究表明,該種群不僅在形態學上,而且在遺傳學和行為上都是獨特的。
華盛頓特區保護國際執行副主席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靈長類動物專家組主席拉斯·米特邁爾認為,證據“毫無疑問地”足以支援新物種的命名。“雖然自 2000 年以來我們已經描述了 87 個新的靈長類動物物種,但這是自 1929 年以來第一個新的大型猿類物種。”
洛杉磯的猩猩專家、國際猩猩基金會創始人比魯特·瑪麗·加爾迪卡斯表示,這項研究證實了她和其他猩猩研究人員幾十年來一直懷疑的事情。“我對蘇門答臘島描述了一個新的猩猩物種或亞種並不感到驚訝,”她說。
祖先聯絡
確定這一點的關鍵是追溯該種群的祖先。梅賈德驚訝地說,對巴當託魯骨骼的基因測試顯示,儘管該種群與另一個蘇門答臘種群生活在同一個島嶼上,但它與婆羅洲猩猩的親緣關係更近。他說,這可能是因為猩猩遷徙到該地區的方式。
所有猩猩都可追溯到大約 800 萬年前生活在亞洲大陸的祖先。當海平面較低且陸地相連時,這些大型猿類遷徙到了現在的蘇門答臘島。基因資料表明,巴當託魯物種是第一批到達者的最接近後代。
基於基因資料建模表明,另一個蘇門答臘猩猩種群(生活在該島的最北部)大約在 340 萬年前從巴當託魯種群中分離出來。婆羅洲猩猩也從巴當託魯種群中分離出來,但時間要晚得多——大約在 674,000 年前——這解釋了為什麼這兩個種群更相似,梅賈德說。
即使巴當託魯猩猩被命名為一個新物種,這些動物的長期生存也仍不確定。之前的種群分析表明,其數量少於 800 只,使其成為最瀕危的大型猿類。儘管其大部分棲息地都受到印尼政府的保護,但在巴當託魯河上擬建的水電站大壩將淹沒該地區的一部分,並將該種群一分為二,將群體隔離在河流的兩岸。梅賈德說,這可能會進一步縮小已經近親繁殖的種群的基因庫。大壩還將為該地區帶來更多人,可能會增加狩獵壓力。
梅賈德說,保護組織正在與政府官員合作,為該專案尋找替代地點。 米特邁爾說,“毫無疑問,迫切需要保護工作。”
IUCN 靈長類動物專家組最近建議將該物種列入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預計將在 12 月做出決定。 加爾迪卡斯說,“如果一個生物學上可存活的種群剛剛被描述為一個新物種就滅絕了,那將是極具諷刺意味的。”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首次發表於 2017 年 11 月 2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