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科學界我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由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舉辦的年度神經科學藝術競賽。現在是第十年了,今年的比賽與五年前相比已經大相徑庭。是的,許多參賽作品仍然展示了用彩虹色染色的栩栩如生、充滿奇幻色彩的大腦微觀影像。但得益於更先進的技術,每年都有更多的參賽作品使用互動數字功能,為觀眾創造沉浸式體驗。當這些型別的裝置首次出現在比賽中時,我有點反感(雖然我現在並不為承認這一點感到自豪)。我喜歡使用熒光蛋白標籤來照亮神經細胞,或者內耳纖毛的迷人效果,這些在多年前佔據了大部分參賽作品。這些影像非常像你在博物館裡看到的現代藝術。但正如大腦不僅僅是一塊肉體的腫塊一樣,神經病學藝術也不僅僅是一張靜態影像。新一代的腦科學藝術將觀眾自己的大腦作為體驗的一部分——有時甚至是完全的感官沉浸,正如你在我們在本期中 featured 的一些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樣(見“你頭腦中的美麗事物:第十屆年度神經科學藝術競賽獲獎作品”)。
在本期封面故事中,社會心理學家斯科特·巴里·考夫曼審視了一些具有受害者心態的人的衰弱傾向,併為如何轉變為個人成長模式並充分利用你的生活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新範例(見“解開受害者心態”)。我們的頭腦充滿了美麗而奇怪的事物,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們,兩者皆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