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耳鳴新方法 緩解惱人的耳內嗡嗡聲

一項旨在重新連線大腦回路的非侵入性裝置在一項大型探索性臨床試驗中減輕了耳鳴症狀

耳鳴是指在沒有實際聲音的情況下感知到幻覺噪音,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根據最近的一項評估,美國大約十分之一的成年人患有耳鳴——在這些人中,近四分之一的人症狀持續超過15年。耳鳴患者還會遇到注意力不集中、疲勞、焦慮和整體生活質量下降等併發症。

諸如認知行為療法等心理干預可以幫助減輕痛苦,但迄今為止,尚無藥物或醫療裝置被證明可以可靠地改善這種情況。現在,研究人員在使耳鳴治療成為現實方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根據今天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一種應用稱為雙模式神經調節技術的非侵入性裝置,將聲音與舌頭電擊相結合,可能為耳鳴患者提供有效緩解

明尼蘇達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和耳鼻喉科學副教授,研究合著者Hubert Lim表示,這種治療方法針對的是一部分異常放電的腦細胞。透過對人類和動物的研究,Lim的團隊和其他人此前報告稱,電刺激舌頭或面部對觸控敏感的神經元可以啟用聽覺系統中的神經元。將這些電擊與聲音配對似乎可以重新連線與耳鳴相關的大腦回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Lim和他的同事開發的技術旨在促進大腦回路對多種不同聲音的啟用,以淹沒幻覺噪音。Lim解釋說:“我們的想法是,最終你的大腦會對許多不同的事物變得敏感。在某種程度上,你抑制了耳鳴神經元,但只是透過提升其他神經元。”密歇根大學耳鼻喉學教授Susan Shore領導的另一個小組開發了一種類似的裝置,但採用了不同的方法:該團隊的方法不是提高對廣泛聲音訊譜的敏感度,而是將與患者聽到的幻覺聲音相匹配的聲音與特定時間的頭部或頸部電脈衝配對。在2018年一項包括20名耳鳴患者的研究中,Shore的團隊報告稱,這項技術有效地降低了受試者耳鳴的響度和侵擾性。Lim說:“你可以將此視為治療耳鳴的兩種方法。一種是你可以嘗試找到[耳鳴細胞]並將它們關閉。我們的方法是使聽覺系統中的一切對除耳鳴以外的所有事物都更加過度活躍。”

為了檢驗其裝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Lim和他的同事在兩個地點對326名患有慢性耳鳴的成年人進行了一項隨機、雙盲探索性研究:愛爾蘭的聖詹姆斯醫院和德國雷根斯堡大學的耳鳴中心。參與者被指示每天使用該裝置60分鐘,持續12周。他們被分為三組——每組接受略有不同的治療,這些治療因使用的聲音型別、電脈衝的時序以及聲音和刺激之間的延遲而異。這項研究由總部位於都柏林的Neuromod Devices公司資助,Lim是該公司的首席科學官,該公司正在開發和銷售雙模式神經調節裝置。

結果顯示,84%的參與者完成了為期12周的療程。之後,約81%的治療依從性參與者在心理社會變數方面表現出改善,例如注意力集中或睡眠能力,以及焦慮和沮喪程度降低以及生活質量提高。在該組中,約77%的人在一年後仍保持這種改善。此外,66%的參與者報告感覺他們從該裝置中受益。三組之間在這些指標上沒有顯著差異。

“這項研究非常詳盡和全面,”愛荷華大學的聽力學家Richard Tyler說,他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鑑於目前尚無針對耳鳴的藥物或手術,這項工作非常重要。”但他補充說,這項調查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最令人擔憂的是缺乏對照條件,即一些參與者不會接受任何治療性刺激以排除安慰劑效應。另一個侷限性是作者沒有報告受試者是否經歷了耳鳴的減輕——幻覺聲音感知的實際變化。“你有耳鳴,你對耳鳴有反應。這是兩件不同的事情,”Tyler說。“如果你想嘗試減輕耳鳴,那麼你應該測量耳鳴。”

Lim表示,他的團隊選擇關注研究參與者對耳鳴的反應,因為患者的聽覺感知可能會因他們受病情影響的程度而異。然而,該團隊確實測量了感知變化,並計劃在隨後的論文中展示這些發現。

“患者身上測量的改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荷蘭馬斯特裡赫特大學的心理學家Rilana Cima說,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目前正在與一些共同作者合作進行另一項研究。她補充說,儘管這種方法似乎很有希望,但看看一個與開發該裝置的公司無關的團隊是否能夠複製這些結果將很有用。“我建議,在我們開始大規模生產這些東西之前,先這樣做。”

Neuromod的雙模式神經調節裝置目前在愛爾蘭和德國透過醫生提供,價格從2,500歐元到2,750歐元(約2,900美元到3,200美元)。Lim表示,該公司還在尋求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以便在美國提供該療法。他的團隊還計劃進行進一步的實驗,以檢查其有效性的潛在機制。Lim說:“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說雙模式刺激正在改變大腦中的某些東西。下一步是對[人類]進行腦成像和動物實驗,以真正弄清楚大腦中發生了什麼變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