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藥新理論或有助預測患者反應

抗抑鬱藥可能透過提供更樂觀的視角來看待世界來發揮作用

幾十年來,抑鬱症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治療方法並存。藥物作用於大腦中的分子、細胞和突觸。心理療法側重於認知和行為,試圖改變消極偏見的思維。現在,一項新理論表明,這些干預措施可能以比任何人意識到的更相似的方式發揮作用,從而為更好地整合這兩種方法提供了機會。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有助於為患者更快、更可靠地緩解這種致殘疾病。

抗抑鬱藥物會增加大腦中某些化學信使(如血清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然而,這些神經遞質究竟如何影響情緒尚不清楚。“在這些藥物的細胞、分子和突觸基礎,與它們對人類的影響(即他們的經歷、感知、記憶和感覺)之間,存在一個缺失的環節,”牛津大學神經科學家凱瑟琳·哈默說。

與此同時,心理學解釋從扭曲的資訊處理角度描述了抑鬱症。抑鬱症患者被認為以消極偏見處理感知、經歷和記憶。許多研究證實,與健康人相比,抑鬱症患者對悲傷面孔的敏感性增加,對消極材料的記憶力增強,對獎勵的反應性降低。成功的療法教會患者如何糾正這種陰暗的視野。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哈默現在認為,抗抑鬱藥也可能透過改變這種消極情緒處理來發揮作用。大約十年前,她和她的同事測試了常用處方抗抑鬱藥對健康志願者的影響,發現許多藥物將情緒處理偏向積極方向。之前的研究表明,抗抑鬱藥也會改變抑鬱症患者的這些指標,但研究僅包括已服用藥物六到八週的患者,因為藥物被認為需要這麼長時間才能起效。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喬納森·羅伊瑟說,為什麼抗抑鬱藥需要這麼長時間才能起作用“一直是精神病學領域長期以來的難題”。一些患者花費數月甚至數年時間嘗試一種又一種藥物,但無法提前知道哪種藥物可能有效。

但在 2009 年,哈默和她的同事表明,單劑量的常用抗抑鬱藥在幾小時內改變了抑鬱症患者的情緒處理。最初,抑鬱症患者對快樂面孔的敏感性較低,對自己的積極描述反應時間較長,並且記住的積極詞語少於健康志願者。一劑瑞波西汀(而非安慰劑)在三小時內將所有這些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哈默在 2012 年發表的另一項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的杏仁核在服用七天依地普侖(Lexapro)後,對恐懼面孔的過度活躍程度降低。在這兩項研究中,情緒處理的變化都發生在情緒改善之前。

如果抗抑鬱藥提供了一個更樂觀的視角來體驗世界,那麼它們延遲起效的謎題可能最終得到解決。患者大概需要時間來熟悉他們新的、更積極的視角所揭示的世界。這種體驗式學習也可能解釋為什麼藥物的療效差異如此之大。“你需要有足夠的機會來接受這種更積極的處理模式,”哈默說。她希望研究那些更多外出活動的患者是否確實表現更好。如果是這樣,醫生可以識別出需要額外幫助走出困境並重新融入世界的人。“這是關於如何最好地結合藥物和心理治療的新視角,”她說。

然而,這項研究最令人興奮的方面也許是能夠儘早預測治療的有效性——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在新藥開發中。初步跡象令人鼓舞。2009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服用抗抑鬱藥兩週的患者在識別某些面部表情(包括快樂)方面的準確性有所提高。那些準確性變化最大的人在六週後也表現出最大的臨床改善,這表明這些早期處理變化可能預測後期的結果。

最終,哈默的研究甚至可能使我們不再將生物學和心理學視為相互競爭的解釋。“她的工作為我們提供了在這些不同解釋層面之間架起橋樑的能力,”羅伊瑟說。“這非常強大。”

西蒙·梅金是一位居住在英國的自由科學記者。他的作品曾發表在《新科學家》、《經濟學人》、《大眾科學》和《自然》等刊物上。他報道生命科學,專攻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精神健康。在 X(前身為 Twitter)上關注梅金 @SimonMakin

更多作者:西蒙·梅金
SA Mind Vol 25 Issue 1本文最初以“抑鬱症的統一理論”為標題發表在SA Mind 第 25 卷第 1 期(),第 14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114-1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