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將手機輻射與雄性大鼠癌症聯絡起來

研究人員呼籲更加謹慎,但懷疑論者表示,大鼠研究的證據不足以令人信服

young man holding cell phone to ear

編者注 (2024年12月3日): 本文標題已更新,以明確研究是在大鼠中進行的。

手機輻射是否會導致癌症? 新的研究顯示,實驗室大鼠的癌症與手機輻射之間存在關聯,但這些證據可能無法解決關於因果關係的持續爭論,也無法解決這些影響是否會在人體中產生。

X射線機和太陽等來源發出的電離輻射透過破壞體內的分子來增加癌症風險。但是,手機和其他無線裝置發出的非電離射頻(RF)輻射只有一種已知的生物效應:即透過激發分子來加熱組織的能力。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儘管如此,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即使長期暴露於極低水平的射頻輻射下,也可能會透過其他未知的加熱機制,使大鼠特別容易患上一種罕見的腫瘤,稱為雪旺瘤,該腫瘤會影響一種叫做雪旺細胞的神經元(或神經細胞)。

這些研究的規模引人注目。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一個聯邦機構間小組——國家毒理學計劃的研究人員,對3000只大鼠和雌雄小鼠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測試,這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針對齧齒動物的射頻輻射和癌症研究。義大利拉馬齊尼研究所的歐洲研究人員也同樣雄心勃勃;在他們最近的研究中,他們調查了近2500只大鼠從胎兒期到死亡的射頻影響。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研究以不同的方式評估了輻射暴露。國家毒理學計劃研究了“近場”暴露,這近似於人們使用手機時的劑量。拉馬齊尼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遠場”暴露,這近似於我們周圍包括平板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等無線裝置發出的無線射頻輻射。然而,他們得出了相似的結果:兩項研究中的雄性大鼠(而非小鼠或雌性動物)患心臟雪旺瘤的統計率高於未暴露的對照組動物。

科羅拉多州公共衛生學院的預防醫學教授兼院長喬恩·薩梅特(Jon Samet)說,總的來說,這些發現“證實了射頻輻射暴露對大鼠有生物學影響”,其中一些“與致癌作用有關”。薩梅特沒有參與任何一項研究。然而,薩梅特警告說,無線技術是否對人類也具有類似的風險仍然懸而未決。實際上,人類心臟雪旺瘤極為罕見;在醫學文獻中僅記錄了少數病例。

當開啟時,手機和其他無線裝置會持續發出射頻輻射,即使它們沒有被積極使用,因為它們始終在與蜂窩塔進行通訊。劑量強度隨著與身體距離的增加而減小,當裝置在通話時靠近頭部或在發簡訊或發推文時靠近身體時,劑量強度達到最大值。

應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10年前的要求啟動的國家毒理學計劃研究,對雌雄大鼠和小鼠施加每公斤體重1.5、3或6瓦的射頻輻射劑量。最低劑量與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為公眾設定的手機輻射暴露限值(1.6瓦/公斤)大致相同。這些動物每天暴露9小時,持續兩年(大約是大鼠的平均壽命),並且隨著動物的生長,暴露量穩步增加,因此每單位體重的吸收劑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不變。

最初在2016年洩露的那項耗資2500萬美元的研究結果,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射頻能量可能與實驗室齧齒動物的癌症有關。最強的發現將射頻與雄性大鼠的心臟雪旺瘤聯絡起來,但研究人員還報告說,暴露的動物淋巴瘤以及影響前列腺、皮膚、肺、肝臟和大腦的癌症的發病率升高。隨著劑量的升高,這些癌症的發病率也隨之升高,但將它們與手機輻射明確聯絡起來的證據相對較弱,研究人員無法排除它們可能是由於射頻暴露以外的原因而增加的可能性。矛盾的是,經過輻射治療的動物的壽命也比未暴露的對照組更長。這項研究結果在3月28日結束的為期三天的會議中由外部專家小組進行了審查。他們得出結論,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射頻輻射與心臟雪旺瘤有關,並且有“一些證據”表明它與大腦的膠質瘤有關。現在由國家毒理學計劃決定是接受還是拒絕審查員的結論。最終報告預計將在幾個月內釋出。

拉馬齊尼研究僅限於大鼠,測試了三種劑量,這些劑量以輻射撞擊動物身體的量表示:每米5、25或50伏。因此,暴露量的測量值與國家毒理學計劃研究期間計算的吸收劑量不同。但是,拉馬齊尼的科學家們也將他們的測量值轉換為瓦特/公斤,以顯示這些劑量與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和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為手機和蜂窩塔設定的射頻限值相比如何;它們的範圍低至1000倍。當大鼠還是胎兒時就開始暴露,並持續每天19小時,直到動物因自然原因死亡。

與國家毒理學計劃的研究一樣,拉馬齊尼的研究人員在最高劑量下檢測到雄性大鼠心臟雪旺瘤的統計率升高。他們還發現了將射頻暴露與大腦中神經膠質細胞癌聯絡起來的較弱的發現,這些發現僅限於雌性。設計了國家毒理學計劃研究的退休毒理學家羅納德·梅爾尼克(Ronald Melnick)表示,兩項研究之間的一致性很重要,因為“科學中的可重複性增加了我們對觀察結果的信心”。

為什麼雪旺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似乎是手機輻射的目標尚不清楚。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健康與環境研究所主任、內科醫生大衛·卡彭特(David Carpenter)解釋說,這些細胞的目的是絕緣整個身體的神經纖維。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這些都是電氣系統,因此可能存在某種因素。“但這只是猜測。”

一些流行病學研究報告說,在重度使用手機10年或以上的人群中,顱骨內腫瘤的發生率較高。特別令人關注的是稱為聽神經瘤的良性雪旺細胞腫瘤,它會影響將內耳與大腦內部結構連線的神經細胞。這些生長在某些情況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成惡性腫瘤。但是,其他研究並未在重度手機使用者中發現聽神經瘤或腦腫瘤的證據。

薩梅特補充說,現在的主要挑戰是在人類的聽神經瘤和其他腦膠質瘤與大鼠心臟中的雪旺瘤之間建立生物學相關的聯絡。“其機制尚不確定,”他說。“我們仍然需要填補很多資訊。”

自2011年以來,射頻輻射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的一個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2B類“可能”的人類致癌物。根據新的動物研究結果以及有限的流行病學證據,這些證據將長期大量使用手機與人類腦膠質瘤聯絡起來,拉馬齊尼研究所的研究主任兼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菲奧雷拉·貝爾波吉(Fiorella Belpoggi)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應考慮將射頻輻射的分類改為“可能”的人類致癌物。她說,即使風險很低,也有數十億人暴露其中,這暗示了全球無線訂閱的估計數量。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發言人維羅妮克·泰拉斯(Véronique Terrasse)說,在國家毒理學計劃釋出最終報告後可能會進行重新評估。

然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癌症流行病學和遺傳學部門主任斯蒂芬·查諾克(Stephen Chanock)仍然持懷疑態度。他說,該研究所和其他組織的癌症監測尚未顯示普通人群中腦腫瘤的數量增加。該研究所的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計劃於2004年開始跟蹤良性腦腫瘤(例如聽神經瘤),該計劃監測併發布癌症發病率的統計資料。根據查諾克的發言人說,聽神經瘤資料“尚未積累到足以讓我們說出一些有意義的東西的程度”。

當被問及腦癌的長期潛伏期是否可以解釋為什麼尚未出現人群中的高發病率時,查諾克說,“手機已經存在很長時間了。我們絕不忽視這些證據,拉馬齊尼的研究提出了有趣的問題。但是,它必須與其他報告一起考慮,這仍然是一項正在進行的工作。”

調查手機使用模式與人類癌症風險的流行病學研究產生了不一致的結果。一些研究招募了已經患有被懷疑與射頻輻射有關的腫瘤(例如膠質瘤、聽神經瘤和唾液腺腫瘤)的人。研究人員將癌症患者自我報告的手機使用習慣與未患相同疾病的其他人的手機使用習慣進行了比較。其他研究則招募了仍然健康的人,然後隨時間跟蹤他們,以檢視新的癌症診斷是否與他們使用手機的方式相關。但是,所有流行病學研究都存在令人不安的侷限性,包括招募的受試者經常在調查問卷中不準確地報告他們的手機使用習慣。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裝置和放射健康中心主任傑弗裡·舒倫(Jeffrey Shuren)在2月1日的宣告中寫道,儘管國家毒理學計劃的研究結果表明,關於射頻暴露和人類癌症的綜合證據(現在已達到數百項研究)“讓我們相信,目前手機輻射的安全限值仍然可以接受,以保護公眾健康。” 查諾克說,對他而言,拉馬齊尼研究的證據並未改變這一結論。“我們仍然同意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宣告,”他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