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臉盲症患者帶來新希望

玩改良版“猜猜是誰?”後,情況有所改善

愛麗絲六歲了。她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經常獨自一人坐在操場上。她在超市裡與父母走失,在接送孩子的地方會走向陌生人。有一次,她在動物園旅行時與家人失散,現在她對擁擠的地方感到非常恐懼。愛麗絲患有一種叫做臉盲症的疾病,也稱為面容失認症。這種難以識別面部特徵的障礙影響了2%的人口。與愛麗絲一樣,這些人大多是天生患有這種疾病,儘管少數人在腦損傷或疾病後才出現面部識別困難。

不幸的是,臉盲症似乎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改善。然而,最近一項研究提供了更有希望的發現:兒童的面部識別技能在玩了改良版“猜猜是誰?”遊戲兩週後得到了顯著提高。在傳統版本的“猜猜是誰?”遊戲中,兩名玩家看到一系列24張卡通臉,每人選擇一個目標。然後,雙方輪流詢問有關對手所選面部外觀的“是/否”問題,通常詢問眼睛顏色、髮型和帽子或眼鏡等配飾。玩家使用答案來消除陣列中的面孔;當只剩下一個時,他們可以猜測對手角色的身份。

實驗版本的遊戲保留了這種基本設定,但使用了逼真的人臉,這些臉只在眼睛、鼻子或嘴巴的大小或間距上有所不同。也就是說,髮型和外部臉型是相同的,孩子們必須僅根據內部特徵之間的細微差異來識別面孔。這種操作被認為反映了人類面部識別背後的一種關鍵處理策略:不僅要考慮特徵的大小和形狀,還要考慮它們之間的間距。有證據表明,這種“整體”處理面孔的能力在臉盲症患者中受到損害。“猜猜是誰?”訓練計劃旨在利用這種聯絡。孩子們完成了10個級別的遊戲,內部特徵之間的差異逐漸變得不那麼明顯。孩子們在兩週內的任意10天裡,每天玩半小時,當他們在連續兩輪遊戲中獲勝時,就進入下一個級別。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訓練期前後完成了面部和物體識別測試。與對照組(在相同時間間隔內只玩傳統版“猜猜是誰?”的孩子)相比,玩改良版遊戲的孩子在訓練後,面部記憶平均提高了8%,並且這一結果在一個月後仍得到保持。物體記憶沒有提高,這表明訓練只針對大腦中的面部識別機制。這一發現支援了關於面部識別專門大腦系統的關鍵理論。

支援這些理論的其他證據來自以下發現:面部識別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而且撇開事故或疾病不談,在發育過程中是無法調整的。臉盲症不僅經常在家族中遺傳,而且同卵雙胞胎的面部識別能力比異卵雙胞胎的面部識別能力相似得多。令人驚訝的是,面部識別能力也有一個漫長的發展軌跡,並在整個成年早期一直持續提高到30歲。然而,直到現在,幾乎沒有證據表明這個漫長的發展視窗為最大限度地提高干預的成功率提供了關鍵機會。相反,先前的資料表明,面部識別能力在出生後的最初幾周後就無法改變。這種觀點來自於一項發現,即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人在出生後大約兩個月摘除白內障後,仍然發展出正常的面部識別或整體處理技能。

因此,至關重要的是,“猜猜是誰?”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面部訓練是徒勞的觀點。參與研究的孩子年齡在4到11歲之間,年齡與改善程度之間沒有發現關係。事實上,唯一預測改善程度的因素是基線面部記憶得分。那些在訓練前面部記憶較差的人表現出最大的進步,這表明該計劃對臉盲症患者最有效。

然而,為了使該計劃得到有效利用,看護者需要能夠“發現”幼兒的臉盲症。雖然人們認為臉盲症是與生俱來的,但該疾病的外部症狀很容易被誤解。雖然看護者可以有效地識別出那些看起來有社交退縮的孩子,但許多孩子被認為是“害羞”、“注意力不集中”或僅僅是“難管教”。最近一項研究透過對患有臉盲症的成年人、他們的伴侶以及臉盲症兒童的父母進行訪談,確定了臉盲症的其他行為症狀,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研究發現了16個顯著症狀,研究結果表明,這些症狀最早可以在孩子開始上學時被發現。這是許多孩子第一次遇到大量新面孔,關鍵的標誌包括難以將作業還給特定的同伴,以及在涉及無標記隊伍的操場遊戲中遇到困難。

與愛麗絲的情況一樣,這些困難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社交後果。孩子們可能在情感發展和建立友誼的能力方面遇到困難。事實上,臉盲症兒童經常接受其他發育狀況的篩查,因為對臉盲症的認識不足阻礙了對症狀真正根源的洞察。這種缺乏專業意識的情況具有重要的安全隱患:臉盲症兒童很容易在學校旅行中迷路,或者在接送孩子時走向錯誤的看護者。

第二項訪談研究確定了對臉盲症進行適當管理的必要性,該研究還為應對這種情況提出了循證建議。一項關鍵發現是必須向教育工作者披露兒童時期的臉盲症。雖然患有臉盲症的成年人使用補償策略來輔助日常識別(例如聲音或步態),但這些方法對於幼兒來說通常過於複雜。“猜猜是誰?”研究因此為急需的臉盲症兒童干預計劃邁出了第一步,儘管兒童時期面部訓練的成果是否能在整個發育過程中保持下去還有待觀察。

Are you a scientist who specializes in neuroscience, cognitive science, or psychology? And have you read a recent peer-reviewed paper that you would like to write about? Please send suggestions to Mind Matters editor Gareth Cook. Gareth, a Pulitzer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is the series editor of Best American Infographics and can be reached at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or Twitter 

@garethideas.

Sarah Bate i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Bournemouth University in England. She has studied face blindness for more than 15 years, developing face-training programs for people affected by the condition. You can read more and download resources on her Web site: www.prosopagnosiaresearch.org/.

More by Sarah Ba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