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隼的新潛在威脅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令人印象深刻的遊隼,在不到五年前才從美國瀕危物種名單中移除,可能很快將面臨另一種威脅。《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最新一期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生物的卵可能容易受到一種流行的阻燃化學物質的汙染,科學家們之前認為這種物質對野生動物沒有危險。

斯德哥爾摩瑞典自然保護協會的彼得·林德伯格和他的同事在1987年至1999年間研究了三個遊隼種群,其中兩個在野外,一個在圈養環境中。他們分析了這些生物的卵,發現多種形式的化學物質,即多溴聯苯醚(BDEs),這些物質被廣泛用作阻燃劑。特別是,該團隊發現了高濃度的所謂十溴聯苯醚,這種化學物質相對較大,並且被認為太大而無法穿過細胞膜並被動物吸收。“我們在隼卵中發現[十溴聯苯醚]這一事實意味著它存在於它們的食物中,從腸道吸收並轉移到卵中,”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研究合著者辛西婭·德·維特說。

美國的遊隼最初因廣泛使用殺蟲劑滴滴涕而瀕臨滅絕,滴滴涕導致它們的蛋殼變薄並過早破裂。BDEs 不會導致這種變薄,但之前的研究表明,這些化學物質會導致神經行為問題,並可能干擾這些生物的狩獵能力。與在瑞典研究的動物相比,美國的動物更有可能接觸到這些化學物質。“根據 1999 年的統計資料,美洲使用了 24,300 噸十溴聯苯醚,而歐洲僅使用了 7,500 噸,”德·維特指出。“我們發現滴滴涕問題是因為鳥類數量驟降。它們仍然沒有從滴滴涕中完全恢復過來,因此新的影響可能會被掩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