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型預測颶風強度和頻率將上升

一項新的研究與其他的計算機模型不同,它表明亞洲為清潔空氣所做的努力可能會增加全球熱帶氣旋的數量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過去 40 年,自從衛星記錄開始以來,全球形成的熱帶氣旋數量一直保持相對穩定,約為每年 90 個。隨著氣候變化將熱能注入大氣和海洋,這些風暴變得更加猛烈,但頻率並沒有增加。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一位氣象學家開發的新模型,這種情況可能會在未來幾十年發生改變。

克里·伊曼紐爾教授說,他對最新的研究結果感到驚訝。“在我們早期的研究中,我們的結果與其它小組的說法基本一致:氣旋會變得更強,但你不會看到它們變得更多,”他說。“但是,當我們用新資料執行它時,我們看到全球頻率上升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說實話,這有點神秘。”

雖然模型本身無法確定這種增加的原因,但伊曼紐爾表示,他和其它氣候科學家正在探索以下可能性:大規模減少氣溶膠,而不是增加全球溫室氣體,可能是罪魁禍首。

氣溶膠是懸浮在氣體中的固體顆粒,它們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從雲到煙霧再到氣溶膠噴霧劑。工業汙染是全球氣溶膠濃度的重要貢獻者,將硝酸鹽、硫酸鹽和其他顆粒物分散到大氣中。

雖然其中一些氣溶膠是短期的氣候驅動因素,但另一些氣溶膠,尤其是硫酸鹽,透過將太陽輻射反射回大氣來緩解全球變暖。伊曼紐爾說,東亞國家減少氣溶膠排放的努力意味著未來反射屏障的減少。

他說:“一旦中國和印度開始採取行動清理環境,我認為這將對海洋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知道,例如,氣旋受太陽輻射的影響遠大於紅外輻射,而硫酸鹽會反射太陽輻射,卻允許紅外輻射透過。”

他說,有大量證據表明,美國在 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為減少工業汙染所做的努力導致了太平洋地區氣旋活動的增加。

高畫質晰度的風暴起源
當來自海洋表面的熱量和水分與風暴系統相互作用時,就會形成氣旋,在溫暖的低壓核心周圍形成一個漏斗。來自海洋表面的熱能充當氣旋的燃料,這也是這些系統傾向於起源於較溫暖的赤道地區的部分原因。

伊曼紐爾說,氣旋通常開始時是小規模的擾動事件,這使得它們在諸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使用的傳統氣候模型中極難繪製。這些模型在三維格網中模擬氣候系統,格網中的每個點都代表空間中的一個點。因為被繪製的系統本身非常龐大,所以每個資料點之間的距離為 100 英里——間隔太寬,無法捕捉到大多數氣旋的早期形成。

為了在更精細的尺度上跟蹤氣旋的形成,伊曼紐爾建立了自己的程式,該程式可以嵌入到 IPCC 中使用的模型中。該程式會觀察氣旋形成的跡象,然後在氣旋強度增加時“放大”到越來越精細的尺度。

為了將原始資料輸入到他的模型中,伊曼紐爾求助於耦合模式比較專案(CMIP)編制的資料集,這是許多氣候建模專案的綜合,支援 IPCC 的各種評估報告。

多年來,伊曼紐爾一直在使用他的“降尺度”技術來處理 CMIP 資料,而沒有偏離關於未來氣旋頻率的普遍共識。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科學界對氣溶膠作用的理解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可能解釋了早期發現與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的最新結論之間的差異。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連線。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