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真的有用嗎?自我洞察對我們有益的觀點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德爾斐阿波羅神廟上的銘文。人們仍然普遍認為,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清晰認識的人會更好——他們感覺更好,擁有更令人滿意的關係,並且更容易成功。但是,當心理學家檢驗這個前提時,他們並沒有找到太多關於自我洞察對幸福感有益的強有力經驗證據。
最近一項有趣的新研究為這場長期存在的爭論增添了引人深思的發現。它測試了關於自我洞察與心理適應之間聯絡的五個最常見的假設。自我認知真的會帶來更高的滿意度嗎?僅僅積極地思考——即使對自己的能力稍微過於自信——是否可能更有成效?或者,能力最強的人是否會得到最佳的適應?發表在7月份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研究發現,這些觀點都沒有得到支援。
相反,研究初步表明,那些能力與自我認知之間存在最大差距的人表示,他們對自己的生活、事業和人際關係最滿意。“那些報告說自己更適應的人,是那些真實能力相對較低,但對自己的看法實際上較高的人,” 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也是該論文的作者之一斯特凡·科特說。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除了意想不到的發現外,這項新研究的突出之處還在於它的開展方式。它是一份註冊報告,這是一種新的且仍然相對罕見的流程,它從根本上改變了科學研究的發表方式,將同行評審提前到研究的規劃階段,並在收集任何資料之前,原則上接受該研究的發表,而無論結果如何。這種方法明確旨在用於比較競爭假設的驗證性研究。
按照這個標準,自我洞察研究是一個極好的候選者。它是Nature Human Behaviour中最早的兩份註冊報告之一。這兩份報告都發表在同一期,並附有一篇關於這種新的科學研究方式重要性的社論。傳統上,主要是“顯著”的結果,即那些在統計顯著性水平之上證實假設的結果,才能發表。這種現象導致人們擔心,太多的科學研究被束之高閣,從未提交給期刊,從而扭曲了對已知事物的認知。“我們堅信,當問題重要且方法可靠時,結果無論如何都會很重要,” 社論的作者寫道。
德國明斯特大學的心理學家米特亞·巴克說:“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他補充說,這展示了註冊報告的優勢。(巴克擔任了該研究的審稿人,並幫助加強了統計分析,但在其他方面沒有參與。) 他說,“這篇論文提供了極少數直接檢驗自我洞察的個體差異與適應結果相關的假設的論文之一。”
其他研究類似問題的人也覺得結果很有趣。“這是一項令人著迷的工作,”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卡梅倫·安德森說,他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大多數人會猜測——許多幹預措施都是建立在這個假設之上的——瞭解自己有多聰明和多熟練從長遠來看對你有好處。但這讓人對這個假設產生了懷疑。”
羅特曼的研究生喬伊斯·何領導了這項研究,科特線上招募了1000多人。參與者完成了認知和情感能力的細分測試,然後報告了他們認為自己答對了多少題。何和科特記錄了每個測試的實際題數,以及個人認為自己答對的題數,尋找他們對自身表現的評估與實際表現之間的任何差異。然後,在接下來的一週裡,參與者填寫了一份每日日記調查。“我們要求他們反思自己對生活、事業和總體人際關係的滿意度,” 何說。她補充說,透過將調查延長一週,她和科特避免了某人可能度過特別好或糟糕的一天而造成的扭曲。
過去關於自我洞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統計技術的限制。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採用了“差異分數”,即真實能力與自我認知能力之間的差距的度量,但它們受到了批評,因為它們混淆了原始變數,這導致了對結果的模糊解釋。相反,何和科特使用了一種稱為多項式迴歸的技術,這種技術代表了一種更復雜的統計模型,可以保留原始變數。他們說,註冊報告過程的好處之一是,他們獲得了關於如何有效使用多項式迴歸的廣泛指導。他們都認為,早期的反饋使他們的論文更強大,他們現在是註冊報告方法的忠實粉絲。“它正在徹底改變科學的完成方式以及人們報告的發現型別,” 科特說。
很有可能在過去,像這樣的研究不會被髮表,因為統計分析無法證實最初提出的內容。目前,這項出乎意料的結果表明,相當大的自我欺騙是有幫助的,而現實的視角則不然,何和科特稱之為“有益的自我提升”,必須被視為初步的,因為他們沒有將其作為他們的假設之一提出。他們正在進行後續研究,並且有一些早期的驗證性結果,但尚未發表任何內容。
重要的是,即使證實自我洞察力在心理適應方面沒有太大益處,對自身能力的清晰認識可能仍然是工作績效或其他領域的重要因素。猶他大學研究組織行為的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坦尼認為,並非所有工作評估和學生評價都應該省略對優點和缺點的反饋。關於這項研究,她說,“他們沒有給[受試者]自我洞察力,然後觀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發生什麼。” 科特同意。“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基於一篇論文,” 他說。
明確的是,註冊報告使科學家能夠更清晰地看待自己的工作。“科學家也是人,” 坦尼說。“我們會立即合理化併為結果找到解釋。我喜歡[這個過程]束縛了作者的手腳,讓他們按照他們設定的分析去做。這才是科學應該運作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