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罕布什爾州,幾乎所有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都被問及了他們對氣候變化的看法。而提出這些問題的是保守派人士。
負責任能源解決方案公民組織正在第一個初選州跟蹤候選人,以讓他們就氣溫上升和更清潔的能源發表正式宣告,並經常進行影片記錄。他們的回答不會出現在攻擊他們是科學否認者的廣告中。相反,這個小組以友好的語氣提出不設防的問題,有時還會得到競選團隊的合作。
他們的目標是引導他們關注一個歷來被定義為自由主義運動的問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屢獲殊榮的新聞,以支援我們的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組織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執行主任詹姆斯·多齊爾說:“這一切都不是為了抓住把柄。” “我們希望他們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該組織將自己描述為一個在新罕布什爾州影響力較小的共和黨組織,擁有兩名帶薪工作人員和多達 10 名敬業的志願者。它在三個早期黨團會議和初選州(愛荷華州、新罕布什爾州和南卡羅來納州)進行了民意調查,發現氣候和能源問題對共和黨的核心成員非常重要。
到目前為止,該組織表示已收到 17 名共和黨候選人中的 16 位的回覆。前阿肯色州州長邁克·赫卡比是唯一一位沒有被問到的候選人。這些問題通常不像更常見的關於候選人是否相信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的問題。
來自南卡羅來納州的前共和黨國會議員鮑勃·英格利斯說,這些問題可能會在候選人中引發關於部落主義的心理警鐘。他透過 RepublicEn.org 促進保守派的氣候行動。他沒有參與負責任能源解決方案公民組織的工作。
英格利斯說:“如果在一個共和黨積極分子面前向一位共和黨候選人提出問題,你是否相信氣候變化,或者這是一個事實?如果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候選人就會被觀眾排斥。” “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相反,新罕布什爾州的該小組試圖用開放式問題打破僵局。有時,他們會結合志願者邁克·卡斯塔爾多的個人故事。卡斯塔爾多經常光顧市政廳、餐館和其他以候選人為特色的當地活動。他有時會談論他的兒子,他正在一所技術學校學習,該課程為學生在清潔能源和其他行業就業做好準備。
該組織在新罕布什爾州工作的資深共和黨顧問莎拉·斯圖爾特說,她有時會提前打電話給競選官員,通知他們即將到來的問題。建立他們的信任是該組織的目標之一。
斯圖爾特說:“我們最常問的問題是,你將如何保護我們的氣候、能源和經濟安全?”“候選人通常會退縮,說,‘哦,這就是你想知道的全部嗎?’這讓他們可以自由地追求他們最熱衷的那個問題。”
她補充說:“首先,我們試圖向他們表明,這對新罕布什爾州的選民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但我們也試圖為他們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表達他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而不是以‘是或否,你是否相信氣候變化?’的方式。”
“我們正在輸掉這場戰鬥”
這些回答很少包含民主黨及其盟友所要求的、避免氣溫上升最壞影響的明確斷言。例如,候選人通常不會指出人類在氣候變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會提及關於二氧化碳的限制性政策。
相反,該小組尋求細微的進展。如果一位候選人能談論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那就算是一項加分項。
前得克薩斯州州長裡克·佩裡最近向該組織詳細描述了產生次級效益的能源政策,如降低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多齊爾稱之為“非常好的答案”,部分原因是佩裡內在承認了氣溫上升的挑戰。
他說:“對我們來說,一切都是為了讓越來越多的共和黨人闡明一個關於環境和能源政策的願景……並讓我們能夠推進降低碳排放的提案。”
多齊爾將自己描述為終身共和黨人和一名鷹級童子軍,他認為讓他的政黨就氣候變化採取行動是“政治上的當務之急”。他暗示,如果共和黨人不能吸引更多年輕選民,他們將面臨越來越艱難的選舉。
加里·蘭伯特對此表示贊同。他是一位支援該組織的前共和黨州參議員。
蘭伯特說:“我們正在輸掉與許多選民的戰鬥。” “在新罕布什爾州,有很多人具有環保意識。我們有很多農場,有很多森林。”
“我認為當我們說一些古怪的事情時,我們會失去很多這些人。”
去年 12 月,當參議員凱莉·艾奧特 (R-N.H.) 概述了一項關於氣候的政治溫和願景時,該組織獲得了一位著名的支持者。該願景包括與民主黨人合作,以實現市場友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專注於推翻奧巴馬總統關於減少發電廠排放的規定。負責任能源解決方案公民組織共同主辦了這次活動(Greenwire,2014 年 12 月 4 日)。
該組織官員並不期望透過他們的問題改變明年提名過程的結果。相反,他們說,這項努力將有助於教育選民和候選人瞭解氣候問題,同時建立一個由州共和黨活動家和當地官員組成的基礎,他們可以幫助支援可再生能源專案等。
多齊爾說,態度正在改變。他指出,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參議院進行了一次投票,吸引了五名共和黨人同意人類正在對氣候產生重大影響。
他說:“我認為這場對話可能距離一個大型、嚴肅的解決方案還有七年。”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通訊社。 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