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在進行大手術之前,可能可以識別出有患慢性疼痛風險的患者。研究人員報告稱,攜帶某種基因變異的人患嚴重慢性疼痛的風險較低,並且對疼痛刺激的敏感性較低。除了診斷慢性疼痛風險的潛力外,該發現還為尋找新的止痛藥提供了起點。
大手術後出現慢性疼痛非常普遍,例如,在15%的疝氣修復手術和高達50%的乳房切除術後都會發生。各種生物因素會改變疼痛感受器的敏感性或神經系統處理其輸入的方式,但對疼痛的慢性過敏的生物學原因仍然神秘。為了尋找可能起作用的基因,哈佛醫學院的疼痛研究員克利福德·伍爾夫及其同事掃描了接受坐骨神經損傷的大鼠的基因活性。他們發現,幾種參與生成四氫生物蝶呤(BH4)的基因的活性明顯增加,BH4是製造一氧化氮和幾種神經遞質的酶的化學輔助劑。
其中一個更活躍的基因編碼一種名為GTP環化酶(GCH1)的酶。具有指示意義的是,研究人員用GCH1抑制劑注射小鼠後,這些動物從表現出慢性疼痛跡象轉變為表現出正常的疼痛反應,而注射BH4則使小鼠對疼痛更加敏感。這項研究發表在10月22日的《自然醫學》線上期刊上。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gch1基因也出現在人類疼痛中。在一項針對背痛患者進行椎間盤切除術的研究中,研究小組發現,攜帶一個gch1變異副本的人(佔總人數的30%)在手術後報告的疼痛較少。3%的研究物件攜帶兩個變異副本,患慢性疼痛的風險甚至更低。同樣,在對暫時性疼痛的研究中,如果人們攜帶一個或兩個gch1變異副本,他們對捏、熱和壓力的敏感性較低。這種保護性變異在受到化學刺激時會變得更加活躍,這表明它在神經損傷和炎症後開始起作用,並且似乎透過影響一氧化氮合成發揮作用,研究人員報告說。“我們真的認為我們發現了一條全新的途徑,它擁有全新的疼痛調節器,”伍爾夫說,他創立了一家生物技術公司來尋找GCH1酶的抑制劑。他指出,大約30%的人口擁有這種變異基因。
多倫多大學的疼痛研究員邁克爾·薩爾特說:“作者完成了一項出色的工作。” 他說,將GCH1酶與疼痛聯絡起來“是前所未有的,代表了我們理解上的重大轉變”。他警告說,應用這一發現需要大量工作,但他補充說,“這為探索人類疼痛的全新型別藥物療法提供了基礎”,並可能最終使根據個人定製疼痛治療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