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
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報告稱,被稱為似鳥龍類的新恐龍化石表明,這些動物的喙非常像現代鴨子的喙。研究結果表明,這些似鴕鳥的恐龍並非像它們的肉食性親屬那樣捕獵肉類,而是利用它們的口器從水中過濾小型植物和無脊椎動物。
古生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爭論似鳥龍類吃什麼。儘管從這些生物身上發現了相對大量的近乎完整的骨骼化石,這些生物與霸王龍和迅猛龍屬於同一恐龍類群,但都沒有儲存下任何軟組織結構。因此,研究人員一直無法完全理解這些動物的攝食器官是什麼樣子以及如何運作。為此,新的化石包含了重要的線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這些故事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
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克·諾瑞爾和他的同事們研究了代表兩種不同似鳥龍類物種的兩個標本。其中一個,牛尾似雞龍 (*Gallimimus bullatus*),是去年在戈壁沙漠發現的。另一個,埃德蒙頓似鳥龍 (*Ornithomimus edmontonicus*),是幾年前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發現的。對喙的仔細檢查顯示發現了角蛋白物質的痕跡,很像在鳥類喙中發現的角蛋白。此外,研究人員在牛尾似雞龍標本(右圖)中發現了結構,這些結構與鴨子喙中梳狀的“薄片”(lamellae)非常相似,這些薄片使它們能夠從水中濾食。
諾瑞爾評論道:“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恐龍身上看到這種結構。”他補充說,並指出這些恐龍的化石通常出現在代表潮溼環境的岩石中,“這暗示了很多關於某些似鳥龍類生活在哪裡以及吃什麼的資訊。雖然我們不能明確地說它們的攝食行為就像鴨子一樣,但它們的喙的精細結構不太可能被用來吃大型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