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石揭示了烏龜如何擁有龜殼

最古老的烏龜化石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擁有完全形成的下甲,或稱腹甲,但缺少完全形成的上甲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脊椎動物的形狀和大小千奇百怪。但有些進化出了真正奇異的形態。烏龜用喙代替牙齒,用肋骨和其他部分形成龜殼,無疑是我們脊椎動物中最奇特的同胞之一。的確,古生物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困惑於烏龜是如何獲得其奇特特徵的,以及它們最親近的親戚是誰。

此前,研究人員對烏龜起源的大部分了解都來自德國的Proganochelys化石。基於這種生物,其龜殼厚重,頸部和尾部覆蓋著尖刺板片,研究人員曾提出,烏龜是已滅絕的裝甲爬行動物——楯齒龍類的近親。他們還認為,最早的烏龜生活在陸地上,在那裡,盾牌對於行動緩慢的生物來說是一種有用的防禦。然而,Proganochelys沒有提供關於龜殼如何進化的線索,因為它的背甲本身就是完全形成的。

在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發現的一塊新化石,描繪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烏龜起源圖景,並闡明瞭它們標誌性的盔甲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可追溯到2.2億年前的過渡生物,被命名為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半殼有齒龜”),是記錄中最古老、最原始的烏龜。由中國科學院北京的李淳領導的研究人員在2008年11月27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描述了這塊化石。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持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Odontochelys 擁有腹甲——龜殼扁平的下半部分,保護著動物柔軟的腹部——但缺少圓頂狀的上半部分。李和他的同事們表示,這表明龜殼是從下往上進化的。此外,出土化石的地層表明,這種動物生活在海洋環境中。如果是這樣,腹甲將保護烏龜的下側免受來自下方的捕食者的攻擊。

Odontochelys 也缺少皮內成骨,即鱷魚和恐龍等爬行動物盔甲中的骨質板片。一些專家曾提出,烏龜的龜殼最初是幾排皮內成骨,經過數百萬年的逐漸融合才形成背甲。事實上,去年十月,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文章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一塊來自新墨西哥州的2.1億年前的烏龜化石,據信它恰好支援了這一假設。

但批評者反駁說,來自烏龜胚胎學的發現暗示,脊椎骨和肋骨變形形成了龜殼。Odontochelys 支援了肋骨變平並擴散形成龜殼頂部的理論。

Odontochelys 中缺少皮內成骨也挑戰了烏龜與楯齒龍類密切相關的觀點。結合分子資料,新的證據將有殼脊椎動物與另一類爬行動物——雙孔亞綱聯絡起來。

然而,對於發現團隊對 Odontochelys 的一些解讀,還有其他解釋。在《自然》雜誌論文的隨刊評論中,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的古生物學家羅伯特·賴茲和傑森·海德認為,這種動物確實有上甲,只是上甲尚未完全骨化。如果正確,他們的推測將表明,這種動物的龜殼形態,與其說是原始的中間形態,不如說是一種特殊的適應性。事實證明,與陸龜相比,水生龜通常具有更小、更精緻的上甲,海龜和鱷龜就是如此。

因此,賴茲和海德認為,Odontochelys 可能預示著起源於陸地的烏龜早期入侵水域,而不是表明烏龜是在水中進化的。“Odontochelys 的形態表明,這個故事比李和他的合作者提出的更復雜、更有趣,”賴茲評論道。“我們認為,Odontochelys 不是最終答案;它只是構成烏龜起源這個迷人謎題的又一塊拼圖。”

注:本文最初以“龜殼之謎”為標題印刷。

凱特·王 (Kate Wong) 是一位屢獲殊榮的科學作家,也是《大眾科學》專注於進化、生態學、人類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動物行為的資深編輯。她對人類起源非常著迷,並對此進行了超過 25 年的報道。最近她開始痴迷於鳥類。她的報道曾將她帶到尼安德特人曾經居住的法國和克羅埃西亞的洞穴、肯亞圖爾卡納湖岸邊尋找世界上最古老的石器、馬達加斯加進行挖掘古代哺乳動物和恐龍的探險、南極洲冰冷的水域,在那裡座頭鯨以磷蝦為食,以及康涅狄格州的一次“大日”比賽,在 24 小時內儘可能多地找到鳥類物種。凱特與唐納德·約翰遜合著了《露西的遺產:人類起源的探索》。她擁有密歇根大學的生物人類學和動物學理學學士學位。在 X (前身為 Twitter) 上關注王:@katewong

更多作者:凱特·王 (Kate Wong)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0 卷 第 2 期本文最初以 “新化石揭示了烏龜如何擁有龜殼” 為標題發表於 《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0 卷 第 2 期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22009-66fTSDYzZH8mctL1Wb47F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