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2003年12月23日,華盛頓州的一頭荷斯坦奶牛被宣佈患有瘋牛病。這隻動物被診斷出患有牛海綿狀腦病 (BSE),這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其人類對應疾病為克雅氏病 (CJD)。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瘋牛病可能在這個國家廣泛傳播,就像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在英國那樣。《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本週線上發表的新發現表明,預防疫情爆發可能比最初認為的更加困難: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種導致該疾病的朊病毒蛋白的新變種。
傳染性朊病毒是錯誤摺疊的蛋白質顆粒,它們誘導正常蛋白質也發生錯誤摺疊,形成難以溶解的團塊,這些團塊會積聚、破壞細胞,並導致受感染大腦出現特有的“海綿狀”外觀。維羅納大學的薩爾瓦託雷·摩納哥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八頭義大利牛的大腦,這些牛的瘋牛病檢測呈陽性。在其中兩隻最老的動物中,研究人員發現致病朊病毒與通常與瘋牛病相關的朊病毒不同。此外,他們在通常不受瘋牛病影響的大腦部位檢測到廣泛的蛋白質斑塊,並發現這兩隻動物的腦幹受該疾病的影響程度低於其他六隻動物。
結果支援了這樣一種假設,即像病毒和綿羊朊病毒疾病羊瘙癢病(有多達 20 種不同的形式)一樣,瘋牛病可能包含多種毒株。作者已將這種新形式命名為 BASE,並指出“儘管僅在兩頭牛身上觀察到,但 BASE 表型可能比預期的更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