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密切關注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策略的西北大學經濟學家,為感到沮喪的氣候活動家提出了新的建議:購買煤炭。
巴德·哈斯塔德是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管理經濟學和決策科學副教授。他在最新一期的《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應對氣候變化最有效的策略並非側重於需求側解決方案,例如碳稅或排放上限。
他認為,關注氣候問題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NGO)應該彙集資源,從所謂的“第三國”購買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的開採權,這些國家選擇不參與溫室氣體減排集體行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持續下去。
這項研究的標題——“購買煤炭!供給側環境政策案例”——概括了哈斯塔德論點的激進本質,他承認這對於那些專注於“需求側”政策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來說將難以接受。這可能不會溫暖那些旨在透過迫使使用者減少化石燃料消耗或投資數十億美元用於碳捕獲技術來遏制排放的人們的心。
但他表示,與迄今為止的外交努力不同,它將產生明確且立竿見影的影響
“透過讓聯盟國家購買第三國的開採權——並保護而不是開採燃料礦藏——氣候聯盟可以規避傳統需求側政策的問題,”哈斯塔德說。他擁有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博士學位,是挪威人。
在挪威透過電話和電子郵件接受採訪時,哈斯塔德表示,他不知道有任何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正在使用這種方法的具體案例。但是,他指出,“開採權已經存在市場,世界各地的國家已經在向國際公司出售或租賃其油田的開採權。
“我的論文表明,氣候聯盟可以透過積極參與同一個市場而獲益匪淺,”他補充道。
尋找“洩漏”的堵塞方法
哈斯塔德的理論建立在“碳洩漏”的概念之上,該概念認為,當鄰國採取措施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並監管排放源(如燃煤工業工廠或機動車隊)時,選擇退出氣候協議的國家將產生更多的溫室氣體。
這種模式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煤炭公司正在應對國內市場萎縮的局面,計劃向印度和中國出口大量煤炭。在哈斯塔德的方法中,國際聯盟可以出價高於亞洲買家,並將煤炭從市場上移除。
哈斯塔德承認,這種方法將“徹底背離”更流行的觀點,例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協議中體現的觀點,該公約將其大部分重點放在末端排放上。“在購買了他們的邊際礦藏之後,”他說,“如果多國聯盟減少其自身的化石燃料供應,第三國將不再會開採更多。”
“哈斯塔德在論文中認為,“更好地掌握供應後,聯盟將不必使用首先會引發洩漏的需求側政策。”
但是,這種聯盟將如何運作以及發揮作用仍然不確定。哈斯塔德建議,政府將擁有更深厚的資金和更多的政治影響力,與礦產租賃的所有者進行談判,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那裡的自然資源由政府公開擁有或透過緊密控制的國有公司擁有。
富有想象力,但“完全不切實際”
但是,如果建立框架以允許此類交易並且出現願意的賣家,非政府組織也可以發起此類協議。他指出,這有先例,即非政府組織透過購買南美雨林的發展權並允許原生樹木屹立不倒,從而取得了很大成功的努力。
在美國,他說,土地信託和像自然保護協會這樣的非營利組織已經購買了數百萬英畝的土地,或購買了相當於法律障礙的通行權,使土地遠離開發商之手。
可以肯定的是,購買煤炭的解決方案需要大量資金,但可能會有大量資金可用。需求側氣候行動的支持者已經在談論設立 1000 億美元的氣候基金,以幫助較貧窮的國家適應全球變暖的後果。
儘管如此,供給側替代方案的批評者表示,完全不現實地認為化石燃料行業——它驅動著全球經濟的很大一部分——可以透過試圖“鎖定”煤炭來永久控制。
美國國家礦業協會發言人盧克·波波維奇在讚揚該論文對控制碳排放的“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時表示,這個概念是“一個完全荒謬且完全不切實際的想法。”
他指出,此前聯合國和其他機構為減少全球工業和交通運輸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所做的努力均告失敗,收效甚微。
“事實就是,當你試圖改變嚴重依賴化石能源的工業化經濟體的行為時,你本質上是在說,你將提高數百萬人的生活成本,以換取你可能看不到的利益,但這種利益以真實的方式存在,”波波維奇補充道。
“這真是一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