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夢境:你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存在感,這是你生命中最真實、最真切的體驗,你漂浮出身軀,看著自己的臉龐。當人生的記憶在你眼前閃過時,你感到一絲恐懼,但隨後你跨越了超凡的門檻,被一種極樂的感覺所淹沒。儘管對許多人來說,思考死亡會引發恐懼,但在一些經歷過瀕死體驗(NDE)的人身上,報告了這些積極的特徵,他們曾一度瀕臨死亡,但最終又恢復過來。
關於瀕死體驗的描述在特徵和內容上出奇地一致。它們包括極其生動、涉及身體感覺的記憶,給人一種強烈的真實感,甚至比真實事件的記憶更真實。這些體驗的內容最著名的包括“人生記憶在眼前閃過”,以及靈魂出竅的感覺,常常看到自己的臉和身體,欣喜地穿過隧道走向光明,並感到與某種普遍事物“合而為一”。
毫不奇怪,許多人抓住瀕死體驗作為來世、天堂和上帝存在的證據。對靈魂出竅和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極樂的描述,似乎幾乎是根據關於靈魂在死亡時離開身體並升入天堂極樂的宗教信仰編寫的劇本。但這些體驗在廣泛的文化和宗教中都有分享,因此它們不太可能是特定宗教期望的反映。相反,這種共通性表明,瀕死體驗可能源於比宗教或文化期望更基本的東西。也許瀕死體驗反映了我們接近死亡時大腦功能的變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許多文化都使用藥物作為宗教儀式的一部分,以誘導具有與瀕死體驗相似之處的超凡脫俗的感覺。如果瀕死體驗是基於大腦生物學的,那麼也許那些引起類似瀕死體驗的藥物的作用可以教會我們一些關於瀕死體驗狀態的知識。當然,研究瀕死體驗存在重大的技術障礙。沒有辦法在動物身上檢查這種體驗,而且在死亡邊緣搶救病人遠比採訪他們關於瀕死體驗更重要。此外,許多用於誘導宗教狀態的藥物是非法的,這將使研究其效果的努力複雜化。
儘管不可能直接檢查瀕死體驗期間大腦中發生了什麼,但從瀕死體驗中收集到的故事為語言分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在一項引人入勝的研究中,將瀕死體驗故事與藥物體驗軼事進行了語言學比較,目的是確定哪種藥物引起的體驗最像瀕死體驗。令人驚訝的是,這被證明是一種多麼精確的工具。即使這些故事是開放式的主觀敘述,通常是在事後多年給出的,但語言分析不僅集中到特定類別的藥物,而且還集中到特定藥物,認為其引起的體驗與瀕死體驗非常相似。
這項新的研究比較了 625 位報告瀕死體驗的個體的故事,以及超過 15,000 位服用過 165 種不同精神活性藥物的個體的故事。當對這些故事進行語言學分析時,發現在瀕死體驗和藥物體驗的回憶之間存在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存在於那些服用過特定類別藥物的人身上。特別是氯胺酮這種藥物,導致了與瀕死體驗非常相似的體驗。這可能意味著瀕死體驗可能反映了大腦中與氯胺酮等藥物的目標相同的化學系統的變化。
研究人員借鑑了他們多年來收集的大量瀕死體驗故事。為了將瀕死體驗與藥物體驗進行比較,研究人員利用了Erowid Experience Vaults 中發現的大量藥物體驗軼事,這是一個開源的收集庫,描述了關於藥物和各種物質的第一手體驗。
在這項研究中,對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和服用過藥物的人的回憶進行了語言學比較。他們的故事被分解成單個詞語,然後根據詞語的含義進行分類和計數。透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能夠比較在每個故事中使用具有相同含義的詞語的次數。他們使用這種對故事內容的數值分析來比較藥物相關體驗和瀕死體驗的內容。
這些比較中包含的每種藥物都可以根據其與大腦中特定神經化學系統相互作用的能力進行分類,每種藥物都屬於一個特定的類別(抗精神病藥、興奮劑、迷幻藥、鎮靜劑或催眠藥、譫妄藥或致幻劑)。當比較同一興奮劑藥物類別中一種興奮劑藥物的描述與另一種興奮劑藥物的描述時,幾乎沒有發現相似之處,並且在興奮劑藥物體驗和瀕死體驗的描述之間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發現相似之處。鎮靜劑也是如此。然而,與致幻劑相關的故事彼此之間非常相似,與抗精神病藥和譫妄藥相關的故事也是如此。當將藥物效果的回憶與瀕死體驗進行比較時,關於致幻劑和迷幻藥的故事與瀕死體驗的相似度最高,而與瀕死體驗相似度最高的藥物是致幻劑氯胺酮。“現實”一詞在瀕死體驗和氯胺酮體驗的描述中都得到了最強烈的體現,突出了伴隨瀕死體驗而來的存在感。在兩種體驗共有的詞語列表中,排名靠前的是與感知(看到、顏色、聲音、視覺)、身體(臉、手臂、腳)、情感(恐懼)和超越(宇宙、理解、意識)相關的詞語。
然後,研究人員根據詞語的共同含義將詞語分為五個主要組別。這些主要組成部分涉及感知和意識、藥物依賴、負面感覺、藥物製備,以及一個包括疾病狀態、宗教和儀式的組別。瀕死體驗反映了與感知和意識、宗教和儀式、疾病狀態和藥物製備相關的三個組成部分。“觀看/自我”元件與感知和意識相關,包括顏色、視覺、圖案、現實和麵孔等術語。“疾病/宗教”元件包含焦慮、儀式、意識和自我等元素,而與製備相關的“製作/物品”元件包含製備、煮沸、氣味和儀式等元素。同樣,在這種型別的分析中,氯胺酮與瀕死體驗的重疊程度最高。
其他引起與瀕死體驗相似體驗的藥物包括 LSD 和 N,N-二甲基色胺 (DMT)。著名的致幻劑 LSD 與氯胺酮對心臟驟停引起的瀕死體驗的相似程度相當。DMT 是一種在南美植物中發現的致幻劑,用於薩滿教儀式。它引起的體驗類似於瀕死體驗,並且也在大腦中製造,導致人們猜測內源性 DMT 可能解釋瀕死體驗。然而,目前尚不清楚瀕死時人腦中 DMT 的水平是否會發生有意義的變化,因此其在該現象中的作用仍然存在爭議。
這項研究具有明顯的侷限性,因為它完全基於主觀報告——有些報告是在事件發生幾十年後才收集的。同樣,也無法證實 Erowid 收集庫中的描述,因為無法證明任何個人服用了他們聲稱或認為自己服用的藥物。但這使得以這種方式得出的故事的語言分析能夠區分不同藥物類別與瀕死體驗的相似之處,就顯得更加引人注目。
將瀕死體驗與服用氯胺酮的體驗聯絡起來是具有啟發性的,但這遠非最終結論,即兩者都是由於大腦中相同的化學事件造成的。證明這一假設所需的型別研究,例如測量危重病人的神經化學變化,在技術和倫理上都具有挑戰性。然而,作者提出了這種關係的一個實際應用。由於瀕死體驗(NDE)可以具有變革性,並且對體驗者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包括對死亡的無畏感,作者建議可以將氯胺酮用作治療手段,在絕症患者身上誘導類似瀕死體驗的狀態,作為他們可能體驗到的“預覽”,從而減輕他們對死亡的焦慮。這些益處需要與潛在的氯胺酮副作用的風險進行權衡,包括恐慌或極度焦慮的感覺,這些影響可能會適得其反。
更重要的是,這項研究有助於描述臨終的心理表現。這種知識最終可能比任何藥物劑量都更有助於減輕對這種不可避免的轉變的恐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