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新特寫,由鳳凰號探測器提供

要了解更多關於SciAm.com對鳳凰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的報道,請點選這裡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繼維京1號和2號、火星探路者號、勇氣號和機遇號的足跡之後,火星鳳凰號著陸器成為地球第六個成功訪問這顆紅色星球表面的探測器。該探測器於5月25日使用降落傘和火箭推進器等機動動作著陸,令美國宇航局任務控制人員和世界各地的太空迷欣喜不已。“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是目前環繞火星執行的三艘探測器之一,它發現了著陸器,其兩個太陽能電池板已展開。

鳳凰號傳回的首批照片之一,是火星北部平原的景象,顯示出鵝卵石和多邊形圖案,這可能是地表附近冰層季節性膨脹和收縮造成的。奇怪的是,這些直徑約1.5至2.5米的多邊形比早期軌道影像的估計要小得多,這表明該區域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復雜和動態。

鳳凰號於6月6日用其2.4米長的機械臂 scoop 起了一些火星土壤,但首次嘗試將樣本輸送到機載裝置進行分析(希望找到水)時受阻,因為火星土壤被證明比預期的更粘稠。樣本堆積在旨在篩出較小顆粒的金屬篩網上。任務控制人員不得不提出繞過這個問題的方法,包括指示鳳凰號開啟機械篩網振動器,以努力鬆動這些物質。第七輪也是最後一輪振動奏效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鳳凰號應該可以持續到九月,但可能不會超過太久。在2009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它將被幹冰包裹,因為火星冬季來臨,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凝結出來,覆蓋該區域。

要了解更多關於SciAm.com對鳳凰號火星探測器任務的報道,請點選這裡

注意:這篇報道最初以“Seeing Red”為標題發表。

Buy This Issue

Philip YamScientificAmerican.com 的執行主編,負責線上新聞內容的整體把控。他於 1989 年開始在該雜誌工作,最初擔任文字編輯,後來擔任專門研究物理學的專題編輯。他是《病態蛋白質:瘋牛病、慢性消耗病和其他朊病毒疾病》一書的作者。

更多作者 Philip Yam 的文章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299 Issue 2這篇文章最初以“New Close-Ups on Mars, Courtesy of Phoenix”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299 卷第 2 期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82008-EM4Q4Pn7so5U0xnLRjMH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