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拒:成癮技術的興起和讓我們沉迷的生意》
作者:亞當·奧爾特。
Penguin Press出版社,2017年(27美元;368頁)
坦白:我無法停止檢視我的電子郵件。我發現自己在開會、在車裡、在健身房、在海灘時都會去拿智慧手機。這種衝動非常普遍。研究表明,普通員工每小時檢視電子郵件 36 次,美國人口中多達 40% 可能患有某種形式的網際網路成癮症。現代技術帶來了便利——例如與他人聯絡和隨時隨地搜尋資訊的能力——但它們顯然也會侵入我們的生活。
在《不可抗拒》一書中,紐約大學的營銷學教授奧爾特探討了基於技術的成癮症的興起——與裝置的糟糕關係是如何開始的,我們是如何上癮的,以及我們如何擺脫它。他指出,依賴的途徑和後果與吸毒成癮者的情況如出一轍。這兩種成癮症“激活了相同的大腦區域,並且都受到一些基本的人類需求的驅動:社互動動和社交支援、精神刺激和效能感”,他寫道。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準確地確定正常的科技依賴何時轉變為心理問題仍然是一個挑戰,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技術現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而毒品和酒精並非如此。我們可以,而且經常這樣做,隨身攜帶智慧裝置和筆記型電腦;我們透過螢幕購物、約會、找房子和工作。“數百萬正在康復的酗酒者設法完全避開酒吧,但正在康復的網際網路成癮者卻不得不使用電子郵件,”奧爾特解釋道。
然而,問題不僅僅在於訪問許可權。奧爾特揭示了公司如何有意識地設計裝置和應用程式,以利用我們對認可和成功的最基本心理需求。他表示,所謂的“遊戲迴圈”(影響大腦中多巴胺水平的習慣形成迴路)可能至少在生物學層面上解釋了我們為何會變得痴迷。這些遊戲迴圈驅使 Instagram 使用者追逐下一波“點贊”,並驅使互聯網遊戲玩家玩上幾個小時。每當我們體驗到釋出一張廣受歡迎的圖片或達到 Candy Crush 新關卡的高潮時,這些迴圈都會得到加強。
那麼我們該如何戒除電子產品呢?奧爾特前往華盛頓州的一家遊戲和網際網路成癮治療中心,瞭解各種康復策略。對於大多數使用者來說,每天抽出一些時間不看螢幕,就可以減輕科技的誘惑。這一事實正在促使一些專家和組織努力開發新的方法來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們的接觸。
例如,德國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允許員工更改其工作電子郵件帳戶的設定,以便在假期期間自動刪除收到的郵件。同樣,一位網路開發人員建立了一個瀏覽器外掛,使使用者無法檢視 Facebook 帖子產生了多少贊或評論。
奧爾特的核心論點是,技術已經入侵了我們的生活,我們需要阻止它完全吞噬我們。他的這本書引人入勝——儘管令人擔憂——讀完後你會想把你的智慧手機扔出窗外。——林賽·孔克爾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大腦的秘密生活》
作者: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
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出版社,2017年(29美元;448頁)
在 1945 年的一篇文章中,行為心理學家 B. F. 斯金納認為,我們的情緒只不過是社會建構:我們認為它們存在,僅僅是因為我們周圍的人告訴我們如何標記我們的內在體驗。但在 1962 年,社會心理學家斯坦利·沙赫特和傑羅姆·辛格展示了這種標記方案是多麼的脆弱。他們用腎上腺素注射刺激人們的神經系統,發現他們如何描述這些影響取決於他們周圍的人的行為方式。在欣快的人面前,參與者感到欣快;當靠近憤怒的人時,則感到憤怒。
現在,東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巴雷特將這種思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有些人可能會說,提升到一個新的極端。她根據她和她的學生十多年來一直在進行的廣泛研究,認為我們根據學習如何解釋身體感覺和當前環境來創造自己的情緒。換句話說,我們不是直接體驗世界,而是構建心理模型來幫助我們預測和定義正在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這些心理狀態與想法沒有太大區別,這就是為什麼巴雷特也反對情緒會導致想法或行為的普遍信念(如“她因為生氣而喊叫和跺腳”)。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捍衛了作者關於情緒的“建構主義”觀點——特別是我們幾乎或完全沒有意識地即時產生情緒的觀點。巴雷特還反對更直觀和傳統的“本質主義”觀點,即憤怒和悲傷等情緒具有獨特的本質,在各種文化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她尤其不贊同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的開創性工作,他對與情緒相關的面部表情的細緻編目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援。巴雷特引用了一個根本的設計缺陷:她說,埃克曼型別的研究總是暗示固定的情緒類別,而她自己的研究駁斥了這一概念。
她認為,我們的心理模型使我們難以看清真相——簡而言之,這就是她這本雄心勃勃的書的問題所在。巴雷特透過一個比喻來看待人類的功能:我們都像研究科學家一樣,探索、預測並不斷修正我們的理論。她無法以其他方式看待思想和大腦。當“是時候喝我自己的庫爾 aid 飲料”時,她確實承認,她提出的關於情緒、思想和大腦的大多數關鍵概念都是推測性的——而讀者最終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便如此,巴雷特的這本書也是一本獨特的書,其思想的新穎性以及呈現這些思想的膽識和清晰度都令人矚目。——羅伯特·愛潑斯坦
《你的大腦是一臺時間機器:時間的神經科學和物理學》
作者:迪恩·博諾馬諾。
W. W. Norton出版社,2017年(26.95美元;304頁)
時間旅行的想法極具誘惑力。《回到未來》和《逆流的色彩》等經典電影想象了一個我們可以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進行物理跳躍的現實。相比之下,《降臨》以更具智力的方式呈現了時間旅行:這部 2016 年的電影以四維生物——可以控制自己在時間中的位置,甚至可以同時感知自己的出生和死亡的外星人為特色。之所以存在如此多樣化的描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時間本身——它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理解它——仍然是個謎。
在他的新書中,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博諾馬諾試圖解開時間複雜性的本質。他首先探討了流行的理論。根據物理學,我們生活在一個被稱為永恆論的宇宙中,其中時間——就像空間一樣——是一個維度,正如《降臨》中那樣,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存在。支援永恆論的最有力的證據之一來自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該理論揭示了空間和時間位於一個連續體上。沿著這條非線性時間線,我們應該能夠在不同的時期之間進行物理移動。
但是,這種永恆論與人類實際體驗時間的方式相沖突。我們的現實更符合被稱為現在論的理論——我們可以在其中想象未來並記住過去,但只有現在是真實的。如何調和這兩種觀點?博諾馬諾推測,我們的大腦一定已經適應了將時間理解為以線性方式向前移動的東西。
也許,存在一箇中間地帶。研究表明,空間和時間不僅是物理世界中單一掛毯上的線索(正如愛因斯坦所表明的那樣),而且也可能在大腦中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例如,研究人員發現,患有空間偏側忽略症(即對身體一側的物體沒有意識)的患者在記住事件的時間方面也存在困難。此外,我們經常使用空間術語來描述時間——“那真是一場漫長的講座”或“讓我們將會議提前一週”。一些科學家推測,隨著我們的進化,用於感知時間的神經迴路被那些用於理解空間的神經迴路共同選擇了。
撇開時間理論不談,博諾馬諾的主要論點是,人腦本身已經充當某種時間機器。計時功能已內置於我們的神經迴路中,控制著從突觸可塑性到晝夜節律的一切。雖然我們無法在物理上穿越到過去或未來,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大腦已經做到了。由於我們有能力回憶以前的事件並設想可能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學習、計劃、建設、準備甚至預防災難。“大腦是自然選擇的產物,因此‘設計’目的是在一個嚴酷且不斷變化的世界中生存,”他寫道。“事實證明,在這種世界中蓬勃發展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能夠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以及何時發生。”
博諾馬諾以一種有趣且易於理解的方式闡述了大量的複雜概念。他承認,物理學和神經科學都離理解時間的真正本質還很遠,但他的書會讓你質疑自己的認知,並驚歎於你的大腦可能“是你將擁有的最好的時間機器”。——戴安娜·權
《從細菌到巴赫再回來:心智的進化》
作者:丹尼爾·C·丹尼特。
W. W. Norton出版社,2017年(28.95美元;496頁)
首先,讓我說,在接觸到被譽為這位多產哲學家的“傑作”時,我感到有些擔憂,這位哲學家以思考意識和自由意志的複雜性而聞名。但這項工作觸及了每一個有存在主義困惑的好奇的人——或具有心理學、精神病學或神經科學知識的人——都思考過的主題:心智是什麼?人類是如何以及為何以其他動物(可能)不具備的方式“有意識”的?
為了回答第一個問題,丹尼特堅持唯物主義觀點:他認為我們的心理能力只不過是大腦物理過程的副產品。我們只是進化出了人類意識的如何和為何,這產生了思維和思考思維的能力。好吧,並非僅僅如此。我不會用“簡單”來形容這項工作的任何方面。
丹尼特的核心論點是,所有用於構建我們有意識的心智的複雜“設計”都是透過勝任(它們有效)但缺乏理解(沒有人這樣計劃)的過程發生的。從細菌(勝任)到巴赫(理解)的進化發生的速度快於基於基因的自然選擇所允許的速度,而是依賴於透過模因進行的文化進化——模因是我們在擴充套件認知工具包的方式中共享的任何想法或趨勢。
儘管他關於意識的理論可能無法證明,但丹尼特令人信服地構建了他的論點,即我們使用最新的證據,加上哲學家勒內·笛卡爾、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和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的歷史教訓,從“一連串的能力”中發展出了意識。
丹尼特的寫作風格引人入勝且詼諧幽默,但當他一口氣呈現 50 年的學習成果時,文風可能會顯得漫無邊際。他在最後一章歡迎讀者時承認,“這是一段漫長而複雜的、穿越艱難地形的旅程。”他說得對,儘管最後有獎勵:你會覺得人類的心智並沒有因為不是手工設計的而變得不那麼特別,反而可能更特別——是必然性的獨特創造。——桑尼·西·戈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