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探索突破習慣、人工智慧、生產力和啟蒙

大眾科學·心理 審視了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最近的五本暢銷書

《捕獲:解開精神痛苦之謎》
作者:David A. Kessler
哈珀·韋夫出版社,2016年(27.99美元;416頁)

當美國小說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在2005年於凱尼恩學院發表畢業典禮演講時,他敦促畢業生“對你如何思考和思考什麼進行一些控制。” 華萊士警告說,如果你不至少嘗試調節你的思想和行為,你將一生“麻木不仁、毫無意識,成為你頭腦的奴隸。” 華萊士本人長期遭受著不受歡迎的消極想法和令人衰弱的自我懷疑——並在那次演講三年後自殺身亡。

但是,正如華萊士所描述的那樣,我們的思想會變成“可怕的主人”嗎?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前局長凱斯勒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研究食物、酒精和菸草等物質如何劫持我們的大腦化學物質,並迫使我們做出違背自己最佳意願的行為——暴飲暴食布朗尼蛋糕、酒或香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他在2009年出版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暴食的終結》中分享了他關於這種情況如何發生的基本理論。 但在他的最新著作《捕獲》中,凱斯勒將這些想法更進一步:他斷言,這種會破壞我們自制力的相同生物學機制也很大程度上是我們情感痛苦的罪魁禍首。

他將這種機制稱為“捕獲”,並將其描述為某種刺激——物質、地點、想法、記憶或人——可以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並轉移我們的感知的過程。“一旦我們的注意力越來越集中在這個刺激上,”凱斯勒寫道,“我們的思維和感受方式,以及我們經常做的事情,可能不是我們有意識想要的。” 換句話說,當捕獲開始執行時,它會讓我們覺得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或行為。

在很大程度上,這本書從理論上探討了支配我們破壞性衝動(如自我懷疑和憤怒)以及播下我們精神疾病(如抑鬱症和成癮)的心理力量。 但凱斯勒也為他的理論概述了一些神經生物學基礎。 他解釋說,在大腦中,“捕獲是神經模式的結果,這些神經模式是對各種經歷的反應而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刺激的神經反應會變得自動化,當這種反應與我們有意識的意圖不符時,我們會感到偏離了軌道。

凱斯勒用一系列小插曲來說明他的理論,探討了華萊士一生的掙扎和科羅拉多州電影院槍擊案兇手詹姆斯·霍姆斯痴迷的事物等等。 凱斯勒指出,捕獲會毒害心靈,但它也可以提供解藥。 他介紹了一些人,他們透過用更積極的心態(例如鍛鍊)取代不健康的心態或先佔觀念(例如,壓倒性的焦慮),擺脫了令人痛苦的反饋迴圈並找到了穩定。

這些關於真實人物的故事引人入勝,但最終僅為凱斯勒的理論提供了軼事支援。 一些讀者可能會渴望獲得更多的科學證據,以便更好地理解捕獲是如何工作的、是什麼觸發了它以及我們如何才能擺脫它。 ——Lindsey Konkel


《我們自身的形象:救世主還是毀滅者? 人工智慧的歷史與未來》
作者:George Zarkadakis
佩加索斯出版社,2016年(27.95美元;384頁)

在電影《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中,託尼·斯塔克(又名鋼鐵俠)和布魯斯·班納(又名綠巨人)開發了一種強大的人工智慧,以完善斯塔克的全球防禦系統。 人工智慧奧創立即決定,防禦人類的唯一好方法就是,嗯,摧毀他們。 天網,在《終結者》電影中覺醒的人工智慧,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這也許為古老的諺語“英雄所見略同”賦予了新的含義。

人類真的在透過工程製造比我們更聰明的人工智慧而走向自我滅絕的道路嗎? 在他的新書《我們自身的形象》中,人工智慧專家扎卡達基斯以非凡的獨創性、清晰度和廣度探討了這個問題及相關問題,編織了來自各個學科的材料——不僅包括計算機科學,還包括歷史、哲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

我們已經創造了智慧機器,但我們離破解大難題——意識——還差得很遠,他補充說,這並不是因為無法做到,而是因為我們在工程方面進展緩慢。 神經科學正在揭示,意識是資訊從大腦多個部分到新皮質的複雜環路中流動整合的結果。 扎卡達基斯說,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構建以相同方式工作的電路,而近年來發明的“神經元電晶體”和其他所謂的神經形態裝置正在逐漸推動我們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他在回答關於人工智慧的最基本問題之一時做得特別好:當我們手邊有這麼多真實的人腦時,我們為什麼要如此努力地創造人工大腦? 他認為,我們這樣做是受到古老的、無意識的傾向的驅使,即將無生命的物體賦予類似人類的精神。 幾千年來,我們創造了圖騰,向它們祈禱給了我們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覺; 這些傾向的終極表達將是創造一個我們可以真正控制的無機物體,一個可以完善人類能力的物體。

這裡的問題是,在我們創造出那個實體後的瞬間,它幾乎肯定會像奧創一樣,將自己轉變成一個我們無法控制的更強大的實體。 當第一個人工智慧覺醒到類似人類的意識狀態時,它可能會關心自己的生存,因此它的第一個行動很可能就是將自己上傳到網際網路。 扎卡達基斯指出,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和其他人已經對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發出了可怕的預言,但他認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簡直是不可預測的”——並且在這一點上只不過是一種信仰問題。

最重要的是,不可阻擋的、在很大程度上未經審視的力量正在以閃電般的速度推動我們走向我們物種的關鍵時刻。 扎卡達基斯說,讓我們審視這個過程,而不是盲目地讓它超越我們。——Robert Epstein


《更聰明、更快、更好:在生活和工作中提高效率的秘訣》
作者:Charles Duhigg
蘭登書屋,2016年(28美元;400頁)

高管、經理和心理學愛好者可能不會在記者杜希格關於生產力的新書中發現許多真正新穎的概念。 它梳理了許多關於目標設定、團隊建設和專注的相同理論領域,就像許多其他心理學和管理學教材一樣。 話雖如此,從來沒有人像杜希格那樣解釋過這些想法。 他深入研究了超級高效人士背後的神經科學,並透過來自谷歌工程師、飛行員、退休人員,甚至包括《週六夜現場》創始人洛恩·邁克爾斯和動畫大片《冰雪奇緣》背後的團隊在內的極具多樣性的真實故事,來說明關鍵教訓。

主題內容有時使這本書讀起來很費勁,但杜希格用精彩的故事講述彌補了這一點。 以第三章為例,它讀起來更像是動作驚悚片的劇本,而不是科普書。 杜希格引用了飛行記錄儀上捕捉到的對話,講述了2009年法航447航班的可怕墜毀事件,該航班墜入巴西海岸附近的北大西洋,導致機上所有人喪生。 杜希格認為,機長淪為所謂的認知隧道效應的受害者,這是一種“有時發生在我們的大腦被迫從放鬆的自動化狀態突然過渡到驚慌的注意力狀態時發生的精神故障。”

陷入認知隧道的人們變得專注於眼前的任務,而看不到大局。 因此,在大部分飛行過程中都處於字面意義上的自動駕駛狀態後,當飛機意外爬升過高且發動機開始失速時,機長和副駕駛無法有效地做出反應。 “當……警報響起時,[飛行員]進入了認知隧道。 在過去的四個小時裡,他的注意力一直很放鬆,”杜希格解釋說。 “現在,在閃爍的燈光和叮噹響的警報聲中,他的注意力在尋找焦點。” 不幸的是,對於機上的228人來說,他無法足夠快地找到焦點。

杜希格的論點不是這位飛行員不稱職,而是他的大腦沒有為這樣的危機時刻進行適當的訓練。 他將這個可怕的場景與一年後澳航32航班上發生的另一起緊急情況進行了對比。 你可以從飛行安全卡上的“萬一”列表中說出任何一項,它都發生了:油火、發動機破碎、燃油洩漏。 由於安裝在飛機尾部的便捷攝像頭,驚慌失措的乘客實際上在娛樂螢幕上觀看了機翼解體。 然而,這位飛行員避開了認知隧道效應,成功地在新加坡機場迫降並拯救了他的乘客。

區別是什麼? 澳航機長以與他的機組人員排練假設情景的習慣而聞名——心理學家將這個概念稱為心理建模。 每次飛行前,他都會詢問副駕駛在危機期間他們會首先檢視哪些螢幕,或者在警報響起時他們的手會放在哪裡。 “他已經設想過數百次這樣的時刻,”杜希格寫道。 “他的腦海中有一個如何反應的畫面。” 因此,當幾乎難以想象的事情發生時,飛行員和機組人員實際上已經想象過如何最好地做出反應。

這樣的英雄事蹟聽起來可能超乎常人,但杜希格認為並非如此。 任何人都可以學習高效人士如何運作,並將他們的秘訣應用於自己生活中的各種情況——從降落一架受損的飛機到安撫尖叫的幼兒。 事實證明,變得“更聰明、更快、更好”的最佳方法之一,正是你小時候父母告訴你的:練習,即使這種練習只是在你的腦海中進行。——Sunny Sea Gold


我們的靈性之路

兩本書考察了啟蒙的科學

“我們都有精神疾病,”一位佛教僧侶曾經告訴《衛報》報紙的科學編輯詹姆斯·金斯蘭。 金斯蘭對此很感興趣,他決定探究佛教哲學,並發現了一種將人類思想視為存在嚴重缺陷的觀點:在我們達到啟蒙之前,我們將繼續受苦,總是渴望、執著和擔憂。 在《悉達多的頭腦:解鎖古老的啟蒙科學》(威廉·莫羅出版社,2016年;352頁)中,金斯蘭解釋說,佛教對精神健康和疾病的界定不像西方那樣明確; 相反,佛教將我們的心理健康視為一個廣闊的譜系。 在他的書中,金斯蘭深入研究了佛教的歷史和悉達多(也稱為佛陀)的教義,同時融入了近期關於正念冥想的科學研究。 他不僅揭示了正念冥想如何重塑人腦並幫助我們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還揭示了我們如何輕鬆地將這種練習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但是,我們如何知道我們何時真正走在啟蒙之路上? 或者我們何時達到了我們的目標? 在《啟蒙如何改變你的大腦:轉化的新科學》(艾弗裡出版社,2016年;288頁)中,神經科學家安德魯·紐伯格和作家馬克·羅伯特·沃爾德曼試圖解開啟蒙的神經基礎——他們都聲稱已經達到了啟蒙。 這兩人帶領我們踏上他們的研究和個人旅程,以理解這種抽象的狀態。 他們掃描了虔誠的宗教人士——佛教冥想者、方濟各會修女、蘇菲派——以及他們自己的大腦,希望確定哪些神經迴路產生了啟蒙。 他們還繪製了與啟蒙狀態相關的神經變化圖——例如,觀察到負責我們邏輯推理能力的前額葉活動下降。 他們的結論是,大多數人可以透過各種冥想和宗教實踐獲得某種形式的啟蒙。

本書的後半部分提供了一個粗略的指南。 作者吹捧了許多好處——例如減輕壓力和獲得更大的幸福感——儘管一些薈萃分析表明科學證據不足。 在第一章中,紐伯格和沃爾德曼坦言,啟蒙“幾乎不可能用語言描述”。 用科學來確定它似乎更難。 ——Victoria Stern

Lindsey Konkel是一位自由科學記者,常駐新澤西州蒙茅斯縣。

更多作者:Lindsey Konkel

Robert Epstein,加利福尼亞州維斯塔美國行為研究與技術研究所高階研究心理學家,《大眾科學·心理》特約編輯,《今日心理學》前主編。 他的最新著作是《青少年2.0:將我們的孩子和家庭從青春期的折磨中拯救出來》(林登出版社,2010年)。

更多作者:Robert Epstein

Sunny Sea Gold是一位健康和心理學作家,《大眾科學·心理》專欄“如何把任何事做得更好”的專欄作家,也是《食物:乖乖女的毒品》(伯克利圖書,2011年)的作者。

更多作者:Sunny Sea Gold

Victoria Stern是《大眾科學·心理》的特約編輯。

更多作者:Victoria Stern
SA Mind Vol 27 Issue 4本文最初以“新書探索突破習慣、人工智慧、生產力和啟蒙”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27卷第4期(),第68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716-68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