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動機、記憶、幸福感和更輕鬆育兒的新書

《大眾科學·心靈》 評論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的最新著作

《回報:塑造我們動機的隱藏邏輯》
作者:丹·艾瑞里
西蒙與舒斯特/TED,2016年(16.99美元;120頁)

與其寫這篇評論,我寧願擺弄手機或吃午飯。幸運的是,艾瑞里的書《回報》提供了具體的心理技巧策略,以實現令人滿意的生產力狀態。有什麼比透過實際測試其建議更能激勵自己的方法呢?

杜克大學心理學教授艾瑞里認為,真正的動機——那種自發湧現的動機——完全在於意義。他首先以一種調皮的方式描述瞭如何摧毀任何任務的意義:強迫某人去做,然後忽略結果。更糟的是:撤銷他們剛剛做的一切,最好是在他們面前。艾瑞里描述了一個非常殘酷的實驗,參與者被付費在滿是隨機字元的紙上圈出相同的字母對。完成任務後,實驗人員會立即將紙張放入碎紙機,然後詢問受試者是否會考慮再次執行相同的任務,即使報酬更少。毋庸置疑,大多數人在大約五輪後就放棄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篇評論可能會遇到類似的命運——至少是比喻意義上的——紙質副本最終會被扔進回收箱,而線上版本則會被送到數字虛空。什麼力量可以對抗這種徒勞感?艾瑞里說,是手工藝。僅僅是將一項任務從頭到尾完成,並具備一定的能力和自主性,就可以給即使是最吃力不討好的勞動也賦予令人驚訝的意義。以組裝宜家傢俱為例。這個過程可能很乏味,結果充其量也只是差強人意。但最終,那是你的,該死的。

如果這招失敗了,金錢會說話——披薩和鼓勵可能會更響亮。艾瑞里發現,一家晶片工廠的工人在承諾以免費披薩券換取達到目標時,生產力提高了近7%。老闆發來的“幹得好!”簡訊也產生了類似的效果,但現金獎勵使生產力提高不到 5%。為什麼?免費食物和反饋增強了工人和管理者之間的個人聯絡,使額外的努力更有價值。《回報》在最後幾頁轉向了更感性的領域,艾瑞里在那裡佈道,將大寫的“意義”作為過上充實生活的關鍵,而不僅僅是生產更多的部件。這本書在這裡體現了它起源於艾瑞里在 2012 年發表的 TED 演講“是什麼讓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感覺良好?”的特點。這本書並不是對人類心理機制的詳盡解讀。可以將《回報》更多地視為一種令人感覺良好——然後有點糟糕——然後又感覺良好的開胃小菜,讓你繼續做任何你不太想做的事情。如果您讀到這裡,我可以確認:它對我有效。——J.P.

《病人 H.M.:記憶、瘋狂和家庭秘密的故事》
作者:盧克·迪特里希。
蘭登書屋:2016 年(28 美元;464 頁)

亨利·莫萊森在童年頭部受傷後患上了癲癇病。他的病情惡化,即使是極端的藥物劑量也無法控制,使他無法獨立生活。1953 年,27 歲的他被迫接受腦葉切除術以阻止癲癇發作。

神經外科醫生威廉·斯科維爾用鑽頭在亨利眼睛上方的頭骨上鑽了兩個孔,用一個細長的刮刀抬起他的額葉,並吸出了下方顳葉的大部分。當亨利醒來時,他不再患有癲癇病,但他也失去了自我。他無法形成新的記憶或訪問許多舊記憶。他永遠不會記得家庭聖誕節、他的初戀或他早餐吃了什麼。

亨利,或現在廣為人知的 H.M.,最終對記憶科學產生了基礎性的影響。在《病人 H.M.》中,記者迪特里希描述了對他的病情的調查如何推動了海馬體及其在語義記憶(一般知識)中的作用的關鍵發現,亨利從手術前保留了這些知識,以及情景記憶或自傳體記憶,他失去了這些記憶。“對亨利的研究出乎意料地導致了第二次革命:大腦至少包含兩個截然不同且獨立的記憶系統,一個在亨利身上完好無損,另一個則不然,”迪特里希寫道。

但記憶科學並不是這本書的中心焦點。迪特里希對倫理更感興趣,這主要是因為斯科維爾是他的祖父。他敘述了斯科維爾的故事,並全面而可怕地介紹了腦葉切除術的歷史,直到它在 20 世紀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鼎盛時期。他還試圖剖析他祖父的動機。儘管有壓倒性的證據表明腦葉切除術會傷害他的病人,但斯科維爾怎麼能對這種手術保持信心呢?迪特里希無法為他祖父的行為開脫或完全理解,但他確實將它們描繪成完全符合當時的醫療習俗。

本書的其餘部分記錄了與 H.M. 合作的科學家及其研究,迪特里希發現他們的倫理道德也與腦葉切除術醫生一樣令人質疑。由心理學家蘇珊娜·科金領導的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對 H.M. 進行了密集的測試。迪特里希的說法是,在一個實驗中,他們將他的疼痛耐受力拉到極限,用電流嚴重燒傷他,以至於他的皮膚留下了疤痕。H.M. 幾乎不記得任何事情。

迪特里希曾說過,去年去世的科金在錄音採訪中告訴他,她銷燬了 H.M. 的資料。但自從這本書出版以來,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的教員公開調查並駁斥了這一說法。“我們能夠找到的所有證據,來自與科金教授合作過的人,以及審查裝滿亨利·莫萊森研究資料的實際檔案櫃,都表明這些記錄得到了維護,而不是被銷燬了,”系主任詹姆斯·迪卡洛在一份宣告中寫道。迪特里希還聲稱,科金非常保護自己的遺產,以至於她試圖壓制證據,證明 H.M. 在死後被發現有繼發性腦損傷。但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再次回應,指出科金已經發表了對該病變的描述。

儘管存在爭議,但迪特里希的敘述引人入勝,因為它論證了科學竊取了 H.M. 的人性的觀點,剝奪了他的記憶,並將他變成了一個專業的科研物件。他的案例以及圍繞它的揮之不去的倫理問題有助於突出記憶的根本脆弱性和可塑性。——M.K.

《焦慮的美國:我們對幸福的追求如何造就了一個神經衰弱的國家》
作者:露絲·惠普曼。
聖馬丁出版社:2016 年(25.99 美元;256 頁)

“作為一個整體,美國人在對幸福的明確追求上投入的時間、金錢和情感精力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國家都多,”現居加利福尼亞的英國僑民惠普曼寫道。但她補充說,儘管付出了這麼多努力,我們卻不是一群快樂的人。世界衛生組織稱美國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最不快樂和最焦慮的國家之一。

《焦慮的美國》中,惠普曼努力探究這個悖論的根源:為什麼一個如此痴迷於幸福的國家似乎如此不滿?在梳理了科學文獻後,她提出了一個答案:人際關係。研究一致表明,培養親密關係和緊密的社群聯絡可以使人們更快樂。然而,惠普曼觀察到,“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透過向內審視自己的靈魂,而不是向外關注朋友和社群來追求幸福。”

我們追求個人活動,例如冥想和跑步,以及幾乎沒有互動的群體活動,例如瑜伽課和正念研討會。正如惠普曼發現的那樣,我們已經將人際關係簡化到了最低限度:《美國時間利用調查》顯示,現在美國人平均每天只花幾分鐘參加或舉辦社交活動,而且每天“進行任何形式的‘社交和交流’”的時間都遠少於一個小時。

為了研究她的書,惠普曼開始了一年的文化沉浸。她參加了一個“承諾幸福”的自助研討會,參觀了一個自稱幸福福音傳道者的城市發展專案,甚至與美國最幸福的州猶他州的一個摩門教家庭住在一起,根據全國民意調查,猶他州是美國最幸福的州。她最終寫道,她越積極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就越感到焦慮和孤獨。

我們對幸福的渴望是如何演變成一場誤入歧途、引發焦慮的追逐的?惠普曼將目光投向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積極心理學產業,以及它如何影響傑出的研究人員。她斷言,專注於將幸福作為個人事業的專案,似乎比那些研究長時間工作、休假時間少、種族主義和不平等如何影響幸福感的專案更容易獲得資助。

不幸的是,惠普曼沒有深入探討這個角度,這本可以使《焦慮的美國》真正具有意義。她詼諧、局外人的觀察和自嘲的幽默使本書成為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但如果沒有更深入的分析,這本書最終會讓人感覺膚淺。例如,她總結說,美國人需要“培養一種具有包容性、慷慨和社會意識的幸福觀”。然而,如果沒有具體的策略來做到這一點,我們仍然只能透過獎盃櫃來觀察幸福。——L.K.

《園丁與木匠:兒童發展的新科學告訴我們關於父母與子女關係的資訊》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
法拉、施特勞斯和吉魯出版社:2016 年(26 美元;320 頁)

在 20 世紀中期,為人父母的體驗發生了巨大變化。育兒不再專注於被動地養育孩子,而更像是一項職業運動,其中心是積極甚至具有侵略性的努力,以確保我們培養出適應良好、富有成效的成年人。這種育兒方法此後在西方社會變得普遍——並且成為新手父母不斷焦慮的根源,他們擔心自己永遠做得不夠來幫助孩子成功。

他們現在可以放鬆了。在《園丁與木匠》中,高普尼克借鑑了開創性的研究以及她自己作為母親和祖母的經驗,解釋了為什麼這種育兒模式存在嚴重缺陷。作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育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她詳細介紹了兒童最佳學習方式的細微之處,並探討了有爭議且經常被誤解的主題。例如,她斷言技術不會損害兒童的大腦發育,並挑戰了當前模仿過度活躍育兒方式的教學方法。

高普尼克的主要觀點是,父母越是深思熟慮如何最好地撫養孩子,他們就會越不成功,他們的孩子也會越不快樂和不健康。兒童發展最終是一個混亂而複雜的過程,因此任何以僵化的方式塑造它的嘗試通常都會徹底失敗。即使我們試圖明確地教導年輕人某些事實和價值觀,他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掌握其他方面——例如關於成年人的意圖和可信度——而我們並不真正理解這些方面。

根據高普尼克的說法,她在本書中回顧了自己和其他關於大腦發育的研究,幼兒的學習方式類似於迷幻之旅。在生命早期,他們會吸收大量的未經過濾的資訊,並且像小科學家一樣,透過自發的遊戲來測試他們關於世界如何運作的想法。研究表明,與結構化遊戲相比,非結構化遊戲更能支援兒童的認知和社會發展,並培養他們的想象力。

這裡的核心資訊是,沒有正確的育兒方式,因此,高普尼克幾乎沒有提供關於如何成為更好父母的實用技巧。然而,她確實提供了一些更普遍的建議:與其像目標導向的“木匠”那樣,旨在將他們的後代塑造成某種預定的形式——例如,像他們祖父一樣的醫生——看護者應該更像園丁,他們培養一個豐富而充滿愛的環境,讓孩子們可以自由地茁壯成長,成為真正的自己。

高普尼克的深厚專業知識和她引人入勝的寫作使本書成為對兒童發展最新科學研究的翔實而有趣的描述——這無疑將給許多擔心自己的育兒技能是否合格的人帶來安慰。——M.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