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與你的大腦:微小生物如何操縱我們的行為並塑造社會
作者:Kathleen McAuliffe
霍頓·米夫林·哈考特出版社,2016年(27美元;288頁)
自殺殭屍昆蟲、來自東歐的狂野科學家、吸血和精神控制。這些通常是吸血鬼小說的素材,但它們也在神經寄生蟲學中佔據重要地位,神經寄生蟲學是研究寄生蟲如何操縱其宿主行為的學科。在《寄生蟲與你的大腦》中,科學作家麥考利夫生動地深入探討了這個新興領域,穿插了引人入勝的故事,並且充滿了你迫不及待想要分享的奇聞軼事:你知道有一種微小的寄生蟲會誘使蟋蟀溺水自殺,以便它可以進入水中產卵嗎?或者有一種蟲子會讓老鼠像神風敢死隊一樣衝進貓的嘴裡?
儘管這些瑣事引人入勝,但這本書對於膽小的人(或像這位評論員一樣胃虛弱的人)來說可能具有挑戰性。有些時刻純粹是自然頻道式的血腥,例如麥考利夫描述了麥地那龍線蟲的生命週期,這種寄生蟲從人體腸道肌肉遷移,穿過身體組織,一直到達下肢或腳底,在那裡它——不,夠了。同樣令人不安的是麥考利夫提出的潛在存在主義問題:是否有些微小的生物正在支配包括我們在內的更大型動物的行為?正如她所寫,這種傀儡戲的概念喚起了“失去控制的恐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本書中最令人愉快的部分——至少對我來說——是麥考利夫從蟲子和生物學中抽身出來,介紹了一些研究寄生蟲操縱的古怪科學家。她的寫作如此豐富,採訪如此犀利,以至於你感覺自己已經親自見過她的受訪者——並且不禁感受到他們對工作的熱情。這些場景也罕見地展現了研究實驗室的內部運作以及學術生活。例如,以那位法國研究員為例,他與妻子浪漫地偷溜出去,在他們度假村的游泳池邊尋找感染寄生蟲的殭屍蟋蟀(他找到了)。
這本書的前半部分也是最好的一半側重於動物研究。當麥考利夫從蟋蟀和老鼠跳躍到人時,她後來失去了一些科學立足點。例如,一些有趣的研究發現,與精神健康的個體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更有可能攜帶弓形蟲抗體,弓形蟲是一種常見於貓糞便中的寄生蟲。但總的來說,關於人類神經寄生蟲學的資料太新,也太單薄,無法建立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由於寄生蟲似乎不太可能控制哺乳動物,而不是昆蟲、魚類和甲殼類動物,麥考利夫探討了它們可能的間接影響——例如,我們避免它們的願望如何可能使某些社會更害怕外來者,更關注集體利益。然而,我逐漸喜歡上的是,即使在這些薄弱的時刻,她也明確指出要引用那些不同意她觀點的人。
總的來說,麥考利夫精心製作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敘述,儘管有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部分,但仍然吸引著我。就像一本好的傳記捕捉了一個人的本質——他或她的怪癖、錯誤和成就——這本書也揭露了寄生蟲不再是秘密的生活。“大自然充滿了可怕而輝煌的驚喜,”麥考利夫寫道——她的書也是如此。—S.S.G.
神經科學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嗎?
作者:Hilary Rose 和 Steven Rose
政體出版社,2016年(45美元;176頁)
近年來,神經科學已獲得大型科學地位,美國和英國投入了大量資金,日本和中國也正在開展重大新舉措。但神經科學究竟有多先進?一些專家認為,不是很先進。
大約30年前,在《責怪大腦》中,神經科學家埃利奧特·瓦倫斯坦認為,製藥公司散佈了一種神話,即腦科學已經發現了抑鬱症和焦慮症的原因。然而,這兩種疾病至今仍然神秘莫測。大型製藥公司幾乎沒有新的藥物正在研發中來治療它們,而且抑鬱症在世界範圍內正在增加。1999年,哲學家約翰·T·布魯爾表示,在我們對大腦的瞭解還很少的情況下,就將其用作改善教育或育兒的指南還為時過早。2006年,法學學者斯蒂芬·莫爾斯在一篇文章中警告說,存在“大腦過度宣告綜合症”——或者說,多個領域的專家,甚至法官,都傾向於得出結論,認為我們對大腦的瞭解遠比實際瞭解的要多。
在這本新書中,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社會政策榮譽退休教授希拉里·羅斯和英國開放大學神經科學榮譽退休教授史蒂文·羅斯再次對浮華的神經科學提出了批評。他們說,該領域仍然無法成為教育的合法指南。儘管如此,神經科學並沒有停止以教師培訓計劃、計算機應用程式和課程變更的形式滲透到世界各地的教室——沒有一項是基於實際知識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甚至缺乏“基本原則”來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他們寫道。我們甚至還沒有“大腦理論”。
與此同時,神經科學對教育的影響繼續呈爆炸式增長,這要歸功於“機會主義營銷”和無法兌現的承諾,甚至在一個突出的案例中,還存在欺詐性地使用誤導性的假彩色腦部掃描影像。據說一張大型、色彩鮮豔的影像表明,對兒童的早期干預計劃產生了健康的大腦,而一張小型、暗淡的掃描影像則表明,未能干預會導致大腦病態。
作者說,我們正在從腦科學中學習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最終可能幫助我們修復受損的大腦並瞭解精神疾病,但是,從“神經教育”到“神經經濟學”,對神經科學的狂熱、金錢和媒體驅動的應用還為時過早。我們面臨的挑戰的解決方案仍然是社會和行為方面的,神經科學正在分散我們解決重大變數的注意力,例如營養、不平等和貧困。“沒有必要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他們總結道,“就知道住房不穩定、營養不良的兒童很難學習。”
這本書是對迫在眉睫的文化趨勢的大膽、直率和勇敢的評論——真是一部傑作。—R.E.
綜述:新書探討了兩個有趣問題背後的科學
你是否可以進行如此廣泛的改造,以至於你幾乎變成了另一個人?一些名人——例如邁克爾·傑克遜——已經顯著地改變了自己的外貌,以至於他們不再像自己了。但在《超越人類:前沿科學如何延長我們的壽命》 (托馬斯·鄧恩圖書出版社,2016年;304頁)中,科學作家伊芙·赫羅爾德更進一步,考察了機器人技術、基因工程和奈米技術中正在湧現的醫學創新,這些創新有望增強我們的身體和思想。當赫羅爾德調查這些技術時,她提出了重要的倫理問題,即這些潛在的工程壯舉可能對我們的人性意味著什麼,或者會造成什麼影響。
人們出於各種原因咒罵——表達憤怒、開玩笑或強調他們的觀點。但是,咒罵真的有什麼顯著的目的嗎?在《髒話的奧秘:咒罵如何揭示我們的語言、大腦和我們自己》 (基礎圖書出版社,2016年;288頁)中,認知科學家本傑明·K·伯根研究了髒話的科學,以揭示我們咒罵的真正原因以及四個字母的單詞可能產生的影響。總的來說,伯根認為,我們對髒話的使用可能為我們的大腦如何運作、我們如何處理語言以及我們如何與他人交流提供新的見解。—V.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