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失憶症、同理心、多動症和安慰劑效應的新書

《大眾科學·思維》雜誌評述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的最新著作 

反對同理心:理性同情心的理由
作者:保羅·布盧姆。
Ecco出版社,2016年(26.99美元;304頁)

我們大多數人將同理心視為一種向善的力量。從小,成年人就告訴孩子們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以教導他們尊重和善良。但在他的新書中,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布盧姆認為,同理心實際上是一種糟糕的道德指南,如果我們少一點同理心可能會更好。

首先,布盧姆指出同理心是多麼的目光短淺、有偏見和非理性。例如,我們更容易同情那些與我們相似或我們認同的人。因此,我們的感受並不總是與某人的痛苦程度成正比:對於我們自己社群中的一次死亡,我們通常會比對一些不熟悉、遙遠土地上的 100 次死亡感覺更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布盧姆解釋說,由於這種偏見,同理心甚至可能導致暴力。研究表明,更富同情心的人更可能贊同對他們視為威脅的人處以更嚴厲的懲罰。“正是因為同理心,我們經常制定野蠻的法律或發動可怕的戰爭;我們對少數人痛苦的感受導致了許多人的災難性後果,”他寫道。

但僅僅對更廣泛的人群抱有同理心並不是解決辦法。不斷內化他人的痛苦會導致情緒倦怠。相反,布盧姆斷言,我們應該依靠同情心。與同理心(涉及實際分享他人的情緒)相比,同情心反映了一種更疏遠的關懷和關注形式。

事實上,同情心和同理心在大腦中的表現不同。在一項神經影像學研究中,研究人員訓練參與者想象別人可能的感覺(同理心)或向他們投射愛意(同情心)。他們發現,同情心訓練增加了內側眶額皮層和腹側紋狀體的活動,這些區域與愛和獎勵有關;同理心訓練增加了島葉和前扣帶皮層的活動,這些區域通常參與登記他人的痛苦。心理差異也存在:同情心帶來積極情緒和更大的幫助動機,但同理心帶來不愉快的感覺,如壓力和悲傷。

布盧姆知道他對同理心的負面看法是有爭議的。許多心理學家和學者批評他的觀點,堅持認為同理心推動了重要的社會運動,其中包括反對奴隸制和同性戀權利的倡導。布盧姆反駁說,幾乎任何強烈的感覺——憤怒或恐懼,例如——都可以動員人們為崇高的事業而奮鬥,但有更好的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結果,例如運用同情心。這本書迫使我們面對人性的不適和常常醜陋的現實,但布盧姆運用對話式的風格和深刻的個人例子使其更易於接受。到最後,很難不同意,少一點同理心,多一點同情心才是我們這個世界迫切需要的。—黛安娜·權

多動症國度:兒童、醫生、大型製藥公司以及美國流行病的形成
作者:艾倫·施瓦茨。
Scribner出版社,2016年(28美元;352頁)

在 20 世紀 40 年代,化學家萊安德羅·帕尼宗對苯丙胺(一種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強效興奮劑)的分子結構進行了修改,希望能發現一種非成癮性物質,以提高他的妻子麗塔的精力和網球場上的專注力。他開發的藥物不僅使麗塔成為網球機器,而且還使她保持苗條。她非常喜歡它,所以他以她的名字命名。1956 年,利他林被批准用於治療嗜睡症、慢性疲勞、抑鬱症和成人異常行為。到 20 世紀 60 年代,一小部分臨床醫生意識到,這種藥物可以提高被診斷患有廣泛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兒童的學習和專注能力。其他人很快開始研究這些兒童的潛在病理,最終催生了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ADHD)。

《多動症國度》中,施瓦茨是一位《紐約時報》的調查記者,他追溯了多動症作為美國醫學史上最廣泛診斷——也是誤診——的疾病之一的演變過程。他詳細介紹了大型製藥公司如何將多動症推向全國焦點,與醫生、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合謀建立了他所謂的“多動症-工業綜合體”。本質上,製藥公司積極且常常具有誤導性地推銷利他林和其他興奮劑,以幫助解決“問題”兒童。

研究人員透過淡化嚴重的副作用、政府官員透過擴大醫療保險範圍和制定學校政策以促進多動症檢測發揮了作用。在 20 世紀 90 年代,學校為每個被診斷出的學生獲得了額外的資金,許多管理者強迫家長讓他們的孩子接受檢測和治療。多動症受到的關注越多,被診斷出的兒童就越多。“當然,無法區分哪些兒童實際上因嚴重的過度活躍和注意力不集中而受到損害……哪些是可疑的診斷,或者在最憤世嫉俗的極端情況下,僅僅是為了錢或額外的服務而被貼上標籤,”施瓦茨寫道。

這些因素在美國造成了一場流行病,11% 的學齡兒童被診斷患有多動症。當製藥公司意識到將興奮劑銷售擴充套件到成人的潛力時,他們設計了一個新的市場,施瓦茨將學生、教授、輪班工人、醫生和其他日程繁忙的人越來越多地娛樂性使用多動症藥物歸因於此。

施瓦茨的書是一本引人入勝、節奏明快的探索,探討了多動症研究之父、心理學家基思·康納斯所稱的“一場危險程度達到國家災難的程度”。這本書是對多動症流行病的一種控訴,但最終以一種令人清醒,甚至充滿希望的語氣結尾。施瓦茨建議,也許我們可以從我們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透過控制過度治療並將研究和資源集中在實際上可以從多動症療法中獲益的個體身上。—莫赫布·科斯坦迪

永恆的當下:關於失憶症、記憶和愛的故事
作者:邁克爾·D·萊莫尼克
Doubleday出版社,2017年(27.95美元;304頁)

在他的最新(也是第七本)書中,《大眾科學》編輯萊莫尼克向讀者介紹了洛尼·蘇·約翰遜,她是正在進行的探索我們大腦如何形成記憶的重要新人物。2007 年,當約翰遜 57 歲時,一種病毒感染摧毀了她的海馬體。她倖存了下來,但這種損害使她陷入——正如本書標題所證明的那樣——永恆的當下:約翰遜不記得五分鐘前發生的事情,也無法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她的命運與亨利·莫萊森相似,亨利·莫萊森是神經科學最著名的研究物件之一,直到 2008 年去世,他在文獻中被稱為 H.M.。1953 年,一位外科醫生吸走了他的大部分海馬體,希望能緩解他嚴重的癲癇發作。它奏效了——但也使他無法回憶起具體的事件或將新的經歷轉化為長期記憶。然而,科學家們發現,H.M. 可以掌握新技能,即使他對練習這些技能沒有任何記憶。

在 40 多年的數百次測試中,他們將 H.M. 的記憶解析為幾個大類——包括陳述性記憶,或“知道什麼”,以及程式性記憶,或“知道如何”。但正如萊莫尼克指出的那樣,對約翰遜的實驗表明,一些“這些區分可能過於粗糙,無法捕捉人類記憶的微妙之處”。

與 H.M. 相比,約翰遜可能提供了更大的研究機會,這要歸功於她非凡的才能範圍。在生病之前,她是一位成功的藝術家、業餘飛行員和才華橫溢的音樂家。“我認為她可能是研究得最詳細的、最有趣的失憶症患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認知科學家邁克爾·麥克洛斯基被引用這樣說。他的團隊是萊莫尼克採訪的關於與約翰遜合作的幾個團隊之一。

最初,麥克洛斯基和他的同事芭芭拉·蘭道和艾瑪·格雷戈裡選擇深入研究約翰遜曾經擁有的深厚的藝術知識。2014 年,他們向她展示了 70 幅畫作。在 60 幅名作中,她只能說出兩幅的名字:《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但她很容易認出自己畫的 10 幅畫,並認出了其他風格相似的畫。“無論是什麼讓她能夠認出自己的風格,”蘭道在書中說,“我認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對這種記憶進行分類。”後來的測試表明,約翰遜保留了其他記憶——例如絃樂四重奏的演奏規則或逆風飛行的感覺——這些記憶似乎同時是陳述性的和程式性的。

萊莫尼克在他的介紹中問道:“如果我們沒有構成我們自身的經歷的記憶,我們怎麼能知道我們是誰?”約翰遜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意識到她失去了什麼。在這幅關於她的敏感肖像中,最突出的是她有多少特質——強烈的驅動力、創作藝術的衝動、古怪的幽默感——得以倖存。當約翰遜的妹妹和已故母親意識到她受傷的程度時,她們發誓要從中創造出一些美好的東西。由於她們的努力,約翰遜非凡的大腦有望幫助科學家重新思考我們對記憶運作方式的認識。—克里斯汀·奧澤利

暗示你的你:關於你的大腦欺騙、轉變和治癒能力的奇妙科學
作者:埃裡克·萬斯。
國家地理,2016年(26美元;288頁)

去年秋天,我的兒子一天早上醒來生病了。在我們在餐廳吃通常的週五煎餅早餐時,他不停地呻吟。但是,當我們前往醫生的路上時,他的胃痛消退了,他睡著了。是什麼促成了這種轉變?也許我的兒子知道他的醫生會讓他感覺好些,所以他的大腦釋放了一連串的止痛神經遞質以作預期。

事實是,我們的期望可以緩解一系列身體症狀。在他的新書《暗示你的你》中,科學作家萬斯打開了我們天生的精神藥櫃,審視安慰劑效應——或者當一個人接受假治療但感覺好轉時會發生什麼。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科學家們對安慰劑為何影響身心以及我們如何增強對安慰劑的反應有了驚人的發現。

那麼安慰劑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呢?萬斯說,本質上,我們的信念可以提高情緒增強和止痛神經遞質的水平,包括多巴胺、血清素和內啡肽。僅僅告訴自己醫生會提供緩解就可以產生真正的改善,而不管他們開了什麼處方。科學家現在知道,某些疾病,如帕金森病、抑鬱症和腸易激綜合徵,對安慰劑的反應特別好,但其他疾病,包括癌症和流感,則不然。萬斯建議人們在可能的情況下首先使用循證醫學,然後再結合安慰劑以增強療效。

萬斯對安慰劑效應的探索非常個人化。他在基督教科學教中長大,該教派 практикует 自我治癒,並且在很大程度上避開醫療保健。然而,作為一名成年人,他想解釋他在年輕時觀察到的神秘治癒——例如他父親痊癒的肩袖撕裂。對於萬斯來說,安慰劑效應彌合了信仰與科學之間的差距。

他將相關研究、軼事和他自己的經歷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暗示你的你》成為一本令人愉快、快速閱讀的書——這本書傳達了許多有趣但尚未解釋的發現:例如,黃色藥丸對抑鬱症最有效,而較大的藥丸通常會產生更強的效果。

最後,萬斯強調,止痛藥和安慰劑帶來的緩解在神經學上是相同的。“經歷安慰劑效應的人不是瘋了、被騙了或容易上當,”他寫道。“幾十年來,世界一直認為你太容易受到影響,製藥公司一直對你感到惱火。但不會再這樣了。從現在開始,稱自己為你的真實身份:天才。”—梅雷迪思·奈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