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強子對撞機發現新的“美重子”粒子

這是在該原子加速器上發現的第二個新粒子,物理學家們也在這裡尋找難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種前所未見的亞原子粒子在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內部出現,使物理學家們離解開宇宙中物質是如何組合的謎團更近了一步。

在粒子碰撞了約530萬億次之後,在瑞士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進行CMS實驗的科學家們發現了新型“美重子”的明確證據。

重子是由三個夸克組成的粒子(夸克是構成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的基本構建塊)。美重子是包含至少一個美夸克(也稱為底夸克)的重子。新的樣本是一種特殊的激發態美重子,稱為Xi(b)*,發音為“csai-bee-star”。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發現於週五(4月27日)由CMS合作組釋出的一篇論文中宣佈(CMS代表緊湊渺子螺線管,它是LHC機器17英里或27公里地下環路中內建的少數幾個探測器之一)。

“這非常有意義,”蘇黎世大學一位參與CMS實驗的物理學家文森佐·基奧奇亞告訴LiveScience。“我們從事的專案需要執行數年——從構思到資料採集,可能需要超過10年——所以當您實際上取得一項發現時,並且您知道這個粒子對撞機是少數幾個可以產生它的對撞機之一時,這是非常令人興奮的。”

這是在該原子加速器上發現的第二個新粒子,該加速器於2008年在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物理實驗室開放。[古怪物理學:自然界中最酷的小粒子]

Xi(b)*粒子是由一個名為量子色動力學的物理理論預測的,該理論預測了夸克如何結合在一起形成重粒子,但以前從未被觀察到。

“它被期望出現在它被發現的位置附近,”基奧奇亞說。“並非所有這些重態都被發現了,所以你必須尋找所有這些粒子。很可能理論還不完整。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這是預料之中的,但我們必須繼續尋找意料之外的事物。”

研究人員希望,如果他們在LHC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將會發現更多這些未見過的粒子。

像Xi(b)*這樣的奇異物質非常不穩定,只能存在幾分之一秒。當兩個質子在對撞機內部正面碰撞時,它們從釋放的大量能量中爆發出來。然而,幾乎立即,它們會衰變成其他粒子,而物理學家在探測器中看到的就是其中一些東西。

CMS研究人員分析了數萬億次碰撞的結果,以找到Xi(b)*後代的特徵。

“碰撞產生了大量的軌跡,”基奧奇亞說。“將點連線起來,準確找到哪個粒子來自哪個衰變實際上並不容易。讓我有信心的是,如果我們在LHC上找到這個複雜的反應鏈,那麼我們一定有很好的機會找到[其他]重粒子。”

除了量子色動力學預測的其他缺失粒子之外,LHC的研究人員還熱切地追逐著另一個難以捉摸的目標——希格斯玻色子。人們認為這種被傳聞的粒子可以解釋為什麼所有粒子都有質量。CMS和LHC的另一個實驗ATLAS的許多科學家表示,該粒子就在他們的視線範圍內,他們希望能夠在今年年底前宣佈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Clara Moskowitz is a senior editor at 大眾科學, where she covers astronomy, space,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She has been at 大眾科學 for a decade; previously she worked at Space.com. Moskowitz has reported live from rocket launches, space shuttle liftoffs and landings, suborbital spaceflight training, mountaintop observatories, and more. She has a bachelor's degree in astronomy and physics from Wesleyan University and a graduate degre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ore by Clara Moskowitz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