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北極報告警告人類、植物和動物面臨的干擾

在整個北極地區,降雨正在取代降雪,融化的海冰正在導致海岸侵蝕,而增加的船舶交通正在使脆弱的生態系統面臨風險

Reindeer herd on ice with clouds

多雨的冬季使北極野生動物和依賴它們的人類生活更加艱難。

以下文章經 The Conversation(一家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許可轉載。

在北極地區,旅行、狩獵和做出日常決定的自由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與寒冷和冰凍的條件緊密相連。 隨著北極變暖,這些條件正在迅速變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現在的北極地區降雨量增加,而在歷史上本應是降雪。 曾經在秋季風暴期間保護海岸線免受侵蝕的海冰形成時間更晚。 而更薄的河流和湖泊冰面使得乘坐雪地摩托出行越來越危及生命。

北極地區的船舶交通也在增加,給脆弱的生態系統帶來新的風險,格陵蘭冰蓋正在繼續向海洋輸送淡水和冰,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在 2022 年 12 月 13 日釋出的年度 《北極報告卡》中,我們彙集了來自 11 個國家的 144 位其他北極科學家,以檢查北極系統的當前狀態。

北極正在變得更加潮溼多雨

我們發現 北極地區的降水量在所有季節都在增加,並且這些季節正在發生變化。

現在,大部分新增降水都以降雨的形式出現,有時在冬季和傳統上冰凍的季節也是如此。 這擾亂了人類、野生動物和植物的日常生活。

道路變得更加頻繁地危險結冰,社群面臨更大的河流洪水事件風險。 對於土著馴鹿牧民社群而言,冬季降雨可能會形成一層無法穿透的冰層,阻止他們的馴鹿獲取雪下的植被。

在整個北極地區,這種向更潮溼條件的轉變可能會擾亂已進化適應乾燥和寒冷條件的動物和植物的生活,並可能改變北極人民的當地食物。

當阿拉斯加州費爾班克斯在 2021 年 12 月遭遇 1.4 英寸的凍雨時,水分形成了一層持續數月的冰層,導致樹木倒塌,並擾亂了交通、基礎設施以及一些北極動物覓食的能力。 由此產生的冰層在很大程度上 導致了阿拉斯加內陸地區三分之一野牛群的死亡

北極地區降水量增加有多種原因。

2021 年 10 月至 2022 年 9 月北極地區近地表氣溫與 1991-2020 年平均氣溫的比較。 在監測年份,北極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高於平均水平(紅色),儘管阿拉斯加明顯低於平均水平(藍色)。 (圖表)北極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紅線)比全球平均水平(灰線)上升得更快。 來源:NOAA Climate.gov 影像,基於 ERA5 再分析(地圖)和 NASA(圖表)資料

隨著海冰迅速減少,更多的開放水域暴露出來,這為大氣層提供了更多的水分。 在 44 年的衛星記錄中,整個北極地區的夏季海冰範圍損失超過  40%

北極大氣層的升溫速度也 是全球其他地區的兩倍以上,而這種溫暖的空氣可以容納更多的水分。

在地下,更加潮溼多雨的北極地區正在加速 永久凍土的融化,大多數北極社群和基礎設施都建立在永久凍土之上。 其結果是建築物坍塌,道路下陷和開裂,天坑出現以及沿河流和海洋的社群海岸線坍塌。

更潮溼的天氣也擾亂了可靠的冬季積雪和安全可靠的河冰的形成,並且經常挑戰土著社群 收穫和保障食物的努力。

當 2022 年 9 月 颱風“鯰魚”襲擊時,它受到異常溫暖的太平洋水域的助長,其颶風般的大風、50 英尺高的巨浪和影響範圍廣泛的風暴潮破壞了白令海海岸線 1000 多英里範圍內的房屋和基礎設施,並在關鍵時刻擾亂了狩獵和收穫。

北極的降雪季正在縮短

降雪在北極地區發揮著關鍵作用,而降雪季正在縮短。

降雪透過將入射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而不是讓其被較暗的無雪地面吸收,從而幫助北極保持涼爽。 它的存在有助於 湖冰在春季持續更長時間,並幫助土地在夏季更長時間地保持水分,從而防止過度乾燥的條件,而這些條件很容易引發 毀滅性的野火

降雪也是獵人的旅行平臺,以及許多依賴它築巢和躲避捕食者的動物的棲息地。

降雪季的縮短 正在擾亂這些關鍵功能。 例如,整個北極地區 6 月的積雪範圍正在以每十年近 20% 的速度下降,這標誌著整個北方地區對降雪季的定義和體驗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

即使在隆冬時節,溫暖的氣溫也在突破。 遙遠的阿拉斯加北部城鎮 Utqiaġvik 在 2022 年 12 月 5 日達到了 40 華氏度(4.4 攝氏度)——高於冰點 8 華氏度——即使從 11 月中旬到 1 月中旬,太陽也不會突破地平線。

在阿拉斯加各地,因薄海冰、湖冰和河冰而 致命墜落的事件正在增加,這不僅造成了直接的悲劇,而且還加劇了北極土著人民目前在世代規模上經歷的 氣候變化的累積性人類代價

2022 年 9 月北極地區夏季末海冰濃度。 冰蓋低於 1991-2020 年中位數(白線),遠低於 1981-2020 年中位數(金線)。 中位數是指歷史記錄的中間值; 記錄在案的年份中,一半的年份範圍較大,一半的年份範圍較小。 (圖表)在衛星時代,3 月份的年度最大冰範圍(深藍色)和 9 月份的年度最小範圍(亮藍色)均已下降。 來源:NOAA Climate.gov 地圖和圖表,基於 NSIDC 和 Walt Meier 提供的資料

格陵蘭冰融化意味著全球性問題

北極變暖的影響不僅限於北極地區。 2022 年, 格陵蘭冰蓋連續第 25 年失去冰。 這加劇了海平面上升,從而加劇了世界各地沿海社群必須計劃減輕洪水和風暴潮的危險。

2022 年 9 月初,格陵蘭冰蓋經歷了 冰蓋表面 36% 範圍內的前所未有的季末融化事件。 緊隨其後的是同月發生的另一次甚至更晚的融化事件,該事件是由颶風“菲奧娜”殘餘沿北美東部向上移動引起的。

國際 科學家團隊致力於評估格陵蘭冰蓋的冰形成和冰損失失衡的程度。 他們也越來越瞭解到海洋變暖在其中發揮的變革性作用。

今年的《北極報告卡》包括 美國宇航局“海洋融化格陵蘭島 (OMG)”任務的調查結果,該調查結果證實,海洋溫度升高正在加劇冰蓋邊緣的冰損失。

人為引起的變化正在重塑北極地區

我們生活在一個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在這個時代,人類活動對我們的氣候和環境具有主導影響。

在變暖的北極地區,這要求決策者更好地預測不斷變化的氣候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 例如,自 2009 年以來的基於衛星的船舶資料顯示,隨著該地區變暖,所有北極公海和國家專屬經濟區內的 海上船舶交通有所增加。

對於這些生態敏感水域,增加的船舶交通引發了緊迫的擔憂,從北極貿易航線的未來到對北極人民、生態系統和氣候造成更大程度的人為壓力的引入。 鑑於目前俄羅斯與其他北極國家之間因烏克蘭戰爭而產生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存在不確定性,這些擔憂尤其突出。

北極的快速變暖需要新的夥伴關係和資訊共享形式,包括 科學家與土著知識持有者之間的合作。 合作和建立復原力可以幫助降低一些風險,但全球採取行動控制溫室氣體汙染對於整個地球至關重要。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 閱讀 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