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早就知道烏鴉不是笨鳥。人們觀察到它們會儲存食物以備後用,收集繩子來拉起懸掛的食物,甚至還會試圖欺騙同類。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增加了一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轉折:烏鴉可以為它們在自然界中永遠不會遇到的未來需求進行計劃,這表明智力可能會從生命之樹中多次出現的條件下可預測地產生。
這項新研究由瑞典隆德大學的認知動物學家馬蒂亞斯·奧斯瓦特和研究生坎·卡巴達伊領導。兩人重複了一系列先前用於測試猿類計劃能力的實驗,這次使用的是烏鴉。首先,烏鴉被教會使用石頭將食物顆粒從謎題盒中敲出來。第二天,在沒有盒子的情況下,給鳥類提供了石頭工具和“干擾物”(太輕或太笨重而不能用作工具的玩具)之間的選擇。然後在選擇後15分鐘將盒子帶回。儘管有延遲,烏鴉仍有近80%的時間選擇了正確的工具,並且成功使用了它們選擇的工具的86%。
當鳥類必須給實驗者一個瓶蓋以換取一塊食物時,它們的表現幾乎一樣好。鳥類幾乎總是選擇瓶蓋而不是干擾物,即使它們必須等待15分鐘才能用它進行交換。當烏鴉必須放棄較小的零食而選擇工具或易貨代幣時,對即將有用的物品的偏好仍然存在,甚至當它們只能在延遲17小時後才能使用每件物品時也是如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烏鴉的出色表現,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過了大型猿類和四歲兒童,這讓許多科學家感到興奮。先前關於鳥類計劃能力的實驗因研究動物在野外進行的行為(例如儲存食物)而受到批評,它們可能為此進化出了專門的技能。“沒有真正的證據表明[烏鴉]實際上可以將未來計劃的認知能力轉移到其他行為,”劍橋大學心理學教授,未參與該研究的《科學》雜誌相關評論的合著者馬庫斯·伯克爾說。“這是除了人類之外,我們首次在任何動物中獲得明確的證據。”
結果對智力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認知心理學家喬納森·雷德肖說,這暗示了“(靈活計劃的)能力可能在至少3.2億年前分裂的不同動物譜系中進化了至少兩次”。對於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亞歷克斯·泰勒來說,這一發現也暗示了更廣泛的含義:“這表明計劃是從相似型別的選擇壓力中可預測地產生的,而不是……某種一次性的東西,它只是在猿類譜系中[出現過一次]。”
伯克爾假設,烏鴉的複雜計劃得益於與塑造猿類智力相似的兩個因素。首先,烏鴉過著複雜的社會生活,在與配偶建立領地之前,它們會成千上萬地聚集在一起長達10年。其次,它們的食物來源(屍體)稀有且短暫,因此明智地利用它們需要巧妙的計劃。伯克爾猜測,鳥類的計劃能力是從社會和技術約束的結合中產生的。
但並非所有人都完全相信結果。即使是伯克爾也懷疑它們在多大程度上推廣到研究中的五隻人工飼養的鳥類之外,它們可能是“烏鴉世界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泰勒和雷德肖看到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烏鴉可能只是學會了將工具與一流的食物聯絡起來。對猿類的實驗透過提供第二個工具排除了這種可能性,第二個工具將保留任何積極的關聯,但不會提供額外的益處。雷德肖還建議透過明顯破壞獎勵盒來測試關聯性,使該工具無用。泰勒預測,研究結果的可解釋性將使它們“頗具爭議”。
儘管如此,該研究至少表明了強大的計劃能力,併為比較不同物種之間的工具使用和計劃提供了可能性。未來的研究除了排除對鳥類行為的混淆解釋之外,還將建立相關物種能力的更完整的地圖。儘管窺探鳥類的思想甚至比人類更難,但科學家希望探索鳥類計劃的神經生物學機制。例如,目前尚不清楚鳥類是否像人類那樣在精神上模擬或預先體驗未來。當我們設法將鳥類放入大腦掃描器時,我們可能會繼續發現我們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