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可能顯示 80 年前量子預測的首個證據

偏振光暗示了 1930 年代首次預測的量子現象的存在

從中子星強烈磁場發射出的偏振光暗示著一種名為“真空雙折射”的量子效應正在周圍的空曠空間中發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一種 80 多年前預測的奇怪量子現象最終可能在自然界中被觀察到。

1930 年,物理學家 維爾納·海森堡 和漢斯·海因裡希·尤拉預測,非常強大的磁場可以改變真空中光波的極性(其中極性是指光的電場和磁場的方向)。這種效應被稱為“真空雙折射”,經典物理學並沒有預測到。

現在,使用歐洲南方天文臺 (ESO) 的甚大望遠鏡 (VLT) 的科學家表示,他們可能已經在來自中子星的光中觀察到了這種效應——中子星是一種具有非常強磁場的天體。[影片:中子星真空雙折射的證據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中子星 是宇宙中最緻密的天體——根據 NASA 的資料,一湯匙中子星物質在地球上的重量約為 10 億噸(9 億公噸)。像太陽這樣的“普通”恆星是由其核心的熾熱引擎膨脹起來的。但是,當引擎熄滅時,構成恆星的物質可能會坍縮到一個小得多的區域並形成中子星。[中子星是如何工作的(資訊圖)]

新的研究使用了對中子星 RX J1856.5-3754 的觀測,根據 ESO 的一份宣告,該中子星距離地球約 400 光年。儘管它是已知離地球最近的中子星之一,但它非常微弱,只有使用 FORS2 VLT 上的儀器 才能觀察到它的可見光,根據宣告,這“處於當前望遠鏡技術的極限”。

研究合著者、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科學家羅伯託·圖羅拉在宣告中說,真空雙折射“只能在非常強大的磁場中檢測到,例如中子星周圍的磁場”。

ESO 官員在宣告中說,使用 FORS2 儀器探測到的光顯示出“顯著程度”的線性偏振(“約 16%”),這“很可能是由於真空雙折射在 [中子星] 周圍的空曠空間區域發生的增強效應”。

在經典物理學中,真空是完全空曠的,但在 量子物理學 中,存在“虛粒子”,它們在太空真空中不斷出現和消失。海森堡和尤拉使用一種稱為量子電動力學 (QED) 的理論來展示真空的量子特性如何影響光波。

“除非包含 QED 預測的真空雙折射效應,否則我們使用 VLT 測量的如此高的線性偏振無法輕易用我們的模型來解釋,”研究主要作者、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和波蘭綠山城大學的科學家羅伯託·米尼亞尼說。

米尼亞尼說:“根據 QED,高度磁化的真空就像光傳播的稜鏡。”(實際的稜鏡會彎曲光線,使其扇形散開並顯示其各種波長或顏色,這就是稜鏡如何從陽光中產生彩虹的原因。)

作者補充說,更靈敏的下一代望遠鏡可能具有足夠的靈敏度來進行更多測量,以檢驗真空雙折射理論。他們說,未來的觀測還應該尋找不同波長的光(例如 X 射線)中的偏振。

版權所有 2016 SPACE.com,Purch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授權,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