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和慾望的神經科學

警告:你想要的東西並不像它看起來那麼近

看看你面前的那杯咖啡。想想你有多麼想要它。想想當它滑過你緊抿的嘴唇,到達你身體的核心時,它會帶來多少溫暖。那種揮之不去的誘人收斂感,只有再喝一口才能緩解。一旦你把自己逼到了一種因缺乏咖啡因而產生的狂熱狀態,就伸出手去抓取你的液體黃金。 艾米麗·巴爾塞蒂斯(Emily Balcetis)和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進行的最新研究,發表在最近一期的《心理科學》雜誌上,表明你可能伸得不夠遠。咖啡杯看起來比實際更近。

對於我們這些相信自己看到自然世界本真面目的人來說,這可能聽起來很荒謬。我離我的咖啡杯有多遠?嗯,就它看起來那麼遠!然而,作者的論點基於這樣的觀點,即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可能會被我們對它的感覺和思考方式所扭曲。他們的研究是支援這一觀點的正在湧現的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例如,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感到疲勞或攜帶重物時,山看起來更陡峭,距離更長。任務的難度會扭曲我們對距離的感知。對於任何在節日後慢跑的人來說,這都將是真實的,他們可能一開始會驚訝於帶著火雞、餡料和芝士蛋糕的重量,一英里看起來有多麼漫長。但是,隨著體重減輕,里程標誌看起來就不那麼遙遠了。任何承擔過極其乏味的行政工作的人可能對此都有深刻的理解。當我在給學生試卷評分時,工作越乏味,我似乎對面前那一摞高高的試卷產生的影響就越小。我不是已經做了兩個小時了嗎?

巴爾塞蒂斯和鄧寧想知道,一個物體的渴望程度是否也會影響感知,導致我們扭曲與我們渴望的物體的距離。換句話說,我們想要或喜歡的物體是否比實際更靠近我們?在一系列巧妙的實驗中,巴爾塞蒂斯和鄧寧改變了目標物體的渴望程度,並要求參與者估計他們與這些物體的實際距離。例如,剛剛吃完椒鹽脆餅的參與者認為水瓶比剛剛喝過足夠水量的參與者明顯更近。換句話說,那些更想要水的人,認為它更容易獲得。參與者有可能贏得的 100 美元鈔票看起來比屬於實驗者的 100 美元鈔票更靠近參與者。為參與者提供積極社會反饋(你的幽默感“高於平均水平”)的調查結果被認為比提供消極反饋(你的幽默感“低於平均水平”)的調查結果更接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感知扭曲也表現在對可取或不可取物體的身體行為中。被要求將豆袋扔向可取物體(一張 25 美元的禮品卡)的參與者,比將豆袋扔向中性物體(一張價值 0 美元的禮品卡)的參與者明顯扔得短,他們認為可取物體比實際更近。

最後,參與者被要求站在一面牆對面,實驗者在牆上放置了兩條膠帶,兩條膠帶之間的距離正好是 90 英寸。其中一條膠帶下面放著一袋巧克力,另一條膠帶下面放著一袋實驗者描述為“新鮮收集的狗糞”的東西——我們大多數人希望能夠同意這兩樣東西分別是可取的和不可取的。參與者被要求向物體移動,直到他們之間的距離等於兩條膠帶之間的距離。參與者高估了他們與可取物體的距離,結果他們離糞便比離巧克力近得多。各地的街頭步行者都要小心:狗屎可能比它看起來更近。

雖然這些發現可能會讓人聯想到接吻時沒能吻到嘴唇,或試圖撫摸時只觸碰到你目標的鼻尖的景象,但作者認為,這些型別的扭曲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有助於激勵我們追求那些特別可取的目標,並鼓勵我們不要追求那些可能特別難以實現的目標。這裡的邏輯很簡單,即能量是一種有限的資源,而在進化過程中,最成功的個體是那些將能量投入到最能使他們受益或不會帶來過高風險的目標中的個體。

一個物體看起來越近,它就顯得越容易獲得。它看起來越容易獲得,我們就越有可能去爭取它。同樣,一個目標看起來越具有挑戰性(當你的身體狀況不佳時跑一英里),它就會顯得越遙遠。它看起來越遙遠,你就越不可能繫好運動鞋,而更有可能穿上運動褲,吃剩飯剩菜。這似乎有悖常理——畢竟,跑步對我們的健康有益,那麼為什麼一種讓我們不太可能跑步的感知偏見會有所幫助呢?雖然知道你的眼睛在與你的腰圍作對可能會讓人感到不安,但我們運動文化中的“一切皆有可能”的心態,雖然肯定會幫助你在泳裝中看起來很棒,但在進化過程中可能不是一個很好的策略。那邊的深淵?不可能跳過去。那隻咆哮的熊怎麼樣?不可能用身體徵服它。對於個人來說,有些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或者至少是非常困難或不太可能實現的,而讓感知系統引導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例如,透過使深淵看起來比實際更寬,熊也許更大更兇猛)將非常重要。

總而言之,我們想要的東西會被感知為相對更近、更容易獲得,並激發我們採取行動以獲取它們。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你最近一直關注的那個可愛的酒保在給你倒飲料時會誘人地靠近你。但是要小心你的眼睛可能會欺騙你。雖然你可能渴望酒保的愛意,但那雙靈巧的手可能比你想象的要遠。那些看起來觸手可及的東西,實際上可能並非如此。事實上,這些發現表明,莫里西對單相思的影響的思考需要修改。雖然他可能說“你越忽視我,我就越靠近你”是對的,但同樣正確的是,你越忽視我,就越靠近我。

 

您是科學家嗎?您最近是否讀過一篇您想撰寫的同行評審論文?然後聯絡《思想問題》聯合編輯加雷斯·庫克,他是普利策獎得主,在《波士頓環球報》工作,他在那裡編輯週日思想版塊。他的郵箱是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