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人適應氣候變化

一項新的調查旨在揭示居住在“第三極”的人們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加德滿都——環境資源衝突——或者說其潛在可能性——在喜馬拉雅山地區永遠不會遙遠。

在該地區的西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關於兩國邊境地區重要水資源的爭論仍在繼續。在東部,隨著印度對中國在流入印度境內的河流上(尤其是在強大的布拉馬普特拉河上)計劃修建的一系列大壩專案表示擔憂,緊張局勢正在加劇。與此同時,尼泊爾和印度北部的比哈爾邦相互指責對方管理不善跨境水資源。

區域合作有限,在許多地區,甚至根本不存在。在一些國家,關於河流流量和管理等重要環境因素的資料屬於國家安全範疇,受到嚴密保護。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國際山區綜合發展中心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初,總部設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是唯一一個收集跨界環境資訊和監測氣候變化的政府間機構,監測範圍從西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和阿富汗到東部的中國西南部雲南。

該地區被描述為氣候“熱點”,許多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快於全球平均水平。

在該中心的一項雄心勃勃的專案中,一直在收集有關社群對氣候變化的態度和反應以及影響其生計的社會經濟因素的資訊。6000多個家庭(主要在山區)回答了詳細的調查問卷。

該中心的適應氣候變化專家瓦爾德馬爾·霍爾姆格倫說,結果仍在分析和記錄中。“但來自尼泊爾一個地區的早期跡象清楚地表明,人們完全意識到氣候模式的變化。”

調查表明,尼泊爾東部科西河流域超過80%的家庭注意到氣溫變化,而大約90%的家庭注意到降雨變化。

“季節性與過去不同了,”霍爾姆格倫說,“在許多地區,農民正在改變作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但對許多人來說,這非常困難。”

專家說,通常情況下,氣候不是人們改變生活方式的唯一原因或驅動因素。

“在許多山區社群,氣候變化目前可能不是核心問題,”霍爾姆格倫說。“男性外出打工是一個大問題,女性留下來工作和管理家庭財務。氣候變化成為努力應對的社群的額外壓力。”

“氣候越來越不穩定。在降雨日之間,有很長的乾旱期。”

喜馬拉雅地區到底發生了多少氣候變化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在如此廣闊和難以到達的地區收集資料是一項複雜的工作,區域性的懷疑和競爭使這項工作更加困難。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近的一份報告稱,1982年至2006年,該地區年平均氣溫上升了1.5攝氏度,平均每年上升0.06攝氏度,但報告指出,“變暖的速度因季節和生態區而異。”

綜合山區發展中心的專案經理德魯帕德·喬杜裡說,在尼泊爾境內,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儘管它在該國不同地區表現不同。

社群明顯感覺到降雨持續時間的減少。季風在尼泊爾西部來得較晚,而在東部則較早結束。這意味著在一些地區,作物枯萎,產量下降。

“氣候越來越不穩定,”喬杜裡說,“在降雨日之間,有很長的乾旱期——總體而言,人們的看法是,整個地區的產量都下降了。”

瞭解社群如何應對和適應氣候變化是該中心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必須在這個世界上對氣候最敏感、衝突最激烈的地區之一謹慎行事。

本文最初發表在The Daily Climate,這是一個由非營利媒體公司環境健康科學出版的氣候變化新聞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