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牙菌斑揭示飲食——以及親吻

分析描繪出飲食、藥物以及可能與人類親密接觸的圖景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的人類學家海倫·魯吉爾展示了在比利時戈耶特洞穴中發現的五名尼安德特人的 96 塊骨骼和三顆牙齒。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來自西班牙北部埃爾西德龍洞穴的尼安德特人過著艱苦的生活。但在大約 5 萬年前去世之前,他們以蘑菇、苔蘚和松子為食。其中一個人甚至可能使用植物和黴菌來治療疾病。

這一近距離的描繪是在對五名尼安德特人硬化牙菌斑中的 DNA 進行分析後揭示的。

該研究還重建了已滅絕人族物種的第一個微生物組,並暗示了人類與尼安德特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或許是親吻。“它真的描繪了一幅不同的畫面,幾乎是他們的個性,真正地展現了他們是誰,”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古微生物學家勞拉·韋裡奇說,她是這項研究的共同負責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德國耶拿市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的考古遺傳學家克里斯蒂娜·瓦林納讚揚了該團隊的微生物組重建工作。尼安德特人的口腔似乎已經被今天人類中罕見的微生物定殖,這一事實意味著“我們真的只是觸及了人類微生物組的表面”,她說。

阿德萊德大學的艾倫·庫珀和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基思·多布尼是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他們早在 20 多年前就首次嘗試從古代人類牙齒上的鈣化牙菌斑層(稱為牙結石)中提取 DNA 進行測序。這對搭檔曾希望瞭解過去的飲食和疾病,但微量的汙染物遮蔽了任何識別古代微生物和食物的嘗試。

然而,古代 DNA 分析的改進使得這些微量序列能夠被識別,並引發了對古代牙菌斑研究的巨大進展。

長毛犀

2013 年的一項研究中,庫珀領導的一個團隊對儲存的牙菌斑進行了測序,以揭示人類口腔微生物組在重大飲食轉變後的劇變,包括大約 1 萬年前定居農業出現導致澱粉大量增加,以及 19 世紀工業革命期間加工麵粉和糖被引入某些人類飲食中。

韋裡奇的團隊比較了來自西班牙埃爾西德龍和比利時斯派洞穴的尼安德特人的牙菌斑 DNA。分析顯示,斯派洞穴的居民似乎以長毛犀牛和野羊為食,而埃爾西德龍洞穴的居民則覓食植物。兩者都吃蘑菇。

然而,德國蒂賓根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埃爾韋·博切倫斯並不相信牙菌斑 DNA 能夠識別膳食和飲食差異。植物和動物 DNA 資料庫往往缺乏尼安德特人會食用的已滅絕物種,之前的研究表明,這兩個群體都吃肉。“目前,我認為這個結論不夠可靠,”他說。

交換唾液

埃爾西德龍的尼安德特人可能也使用植物進行自我治療。在一具個體牙齒上發現了來自楊樹(其部分含有水楊酸,歷史上用於阿司匹林)和青黴菌黴菌(青黴素的來源)的 DNA。韋裡奇懷疑他們試圖治療肉眼可見的牙膿腫和由微孢子蟲屬細菌引起的胃部感染。

一種名為口腔甲烷短桿菌的微生物的基因證據提供了另一種見解,因為它也存在於現代人類的口腔中。基因組比較表明,該微生物的現代譜系與尼安德特人的譜系在人族最後共同祖先生活後的數十萬年才分裂。這表明古細菌在他們之間傳播。

“如果你在物種之間交換唾液,那麼就會發生親吻,或者至少是食物分享,”韋裡奇說,“這表明這些互動比任何人曾經想象的都要友好得多,也親密得多。”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7 年 3 月 8 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