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正在考慮一項新技術,該技術將允許陸基軍官與潛艇通訊,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潛艇行動的干擾並降低被探測的風險。軍方希望一種名為“深海警笛”的新興戰術尋呼技術能夠讓全球各地的艦隊指揮官立即與潛艇通訊,無論潛艇的深度或速度如何。
目前,只有當艦艇位於水面或靠近水面時才能聯絡到它們,這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對於在充滿敵意的水域中偷偷摸摸巡邏的潛艇來說也很危險。“深海警笛”旨在利用聲學一次性浮標傳遞通訊,這些浮標在透過國家安全域性衛星的全球資訊柵格中的通訊衛星聯絡時,可以向最遠 175 英里(240 公里)外的水下潛艇傳送和接收訊息,具體取決於聲傳播條件。
“這是關於為潛艇帶來即時通訊,沒有延遲,”前海軍上校比爾·馬澤列維奇說,他於 2000 年退役,現在是政府承包商雷神公司網路中心繫統集團的高階經理。海軍在 7 月份授予雷神公司一份價值 520 萬美元的開發合同,以交付“深海警笛”戰術尋呼系統。“如果你需要緊急向潛艇傳送訊息,你可能需要等待八個小時才能讓它足夠接近水面。打擊群指揮官可能需要改變方向,但無法立即將此資訊傳遞給潛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發給潛艇的訊息通常從岸上海軍通訊中心廣播,持續固定時間——大約八小時左右。為了讓潛艇接收這些射頻或衛星訊息,它必須在該時間段內停止正在做的事情,伸出天線並上升到“潛望鏡深度”——大約水面以下 60 英尺(18 米),這足夠淺,可以使用潛望鏡。在此期間,潛艇可能更容易被探測到,並且其執行任務的能力可能會受到更多限制。
一旦到達潛望鏡深度,潛艇會在身後拖曳一根漂浮的遠端天線,但資料傳輸速率通常很慢,並且用於將天線系在潛艇上的電線限制了艦艇的靈活性。“連線這根電線後,你只能以這麼快的速度和這麼深的深度行駛,”馬澤列維奇說。“這是二戰時期的技術。”
為了安全地與水下潛艇通訊,需要一種閘道器機制來傳遞比潛望鏡深度更深的訊息。“深海警笛”戰術尋呼系統由一個一次性閘道器浮標組成,該浮標帶有一根天線,用於收集射頻訊號並將其轉換為“深海警笛”聲學訊號,這些訊號穿透水並被潛艇的聲納系統接收。然後,這些聲學訊號在潛艇上使用“深海警笛”接收器轉換為文字訊息。“深海警笛”系統還包括一個行動式發射站,可以位於岸上或艦船或飛機上。“你希望它成為一種全球能力,浮標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被呼叫,”馬澤列維奇說。
雷神公司與蘇格蘭格拉斯哥的 RRK Technologies, Ltd. 以及新斯科舍省達特茅斯的 Ultra Electronics Maritime Systems 合作,正在開發一種“深海警笛”系統,該系統包括直徑為 5 英寸(12.7 釐米)、長約 3.5 英尺(1 米)的一次性浮標,這些浮標帶有天線,可接收來自銥星有限責任公司通訊衛星星座的訊號。這些浮標設計為可在水上漂浮長達三天,可以從潛艇的垃圾處理裝置中彈出,而無需對艦艇進行重大改裝。透過這種方式,潛艇可以建立自己的聲學網路,而無需拖曳天線。
“深海警笛”的其他元件包括潛艇上和通訊設施(可能位於岸上或艦船或飛機上)中的計算機,用於訪問訊息,以及用於解釋訊息的特殊軟體。該軟體由 RRK 編寫,將浮標發出的不同聲調與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共享的一組詞彙單詞相匹配,執行從單詞到聲調再到單詞的翻譯。這種方法允許以類似於手機或 PDA 上出現的簡訊的格式與潛艇進行通訊。
“深海警笛”聲學技術使用數字訊息處理來確保接收器能夠以大於 30 節(約 35 英里/小時)的速度移動而不會產生任何可測量的干擾。“深海警笛”在較低頻率(低於 2 千赫)下使用數字訊號傳輸能力,並允許訊號加密,從而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實現與深水潛艇的安全聲納通訊。安全和加密的訊號允許艦船與潛艇之間進行更自由的通訊;敵方單位可能能夠接收到訊號,但他們無法解碼。
海軍計劃在 6 月份對“深海警笛”進行海上軍事評估,作為其“速度和深度通訊”計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