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爭奪大氣汙染空間

一項關於分配歷史排放責任的提議引發了一場關於IPCC未來以及過去在限制未來排放中所扮演角色的爭論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華沙——現在,世界氣候科學家已經明確宣佈人類引發了全球變暖,那麼,接下來該如何處理為評估氣候科學的可靠性而設立的聯合國機構呢?

一個以巴西為首的130個發展中國家集團給出了答案:指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調查歷史排放。

他們認為,分配過去排放的責任將明確誰該為將世界推向氣候混亂邊緣的爛攤子負責。

毫不奇怪,鑑於歐洲和北美髮達國家近200年來一直在將大氣層作為垃圾場,同時發展經濟,這個想法在華沙的氣候談判中毫無進展。

 巴西首席談判代表何塞·馬孔德斯·德卡瓦略大使說:“整個討論都被阻止了。這些都是有趣的想法……為什麼不以公開透明的方式進行討論呢?”

這場辯論觸及了這些全球談判中最具爭議的問題之一——“排放空間”的概念。

大氣層只能承受這麼多額外的碳,否則影響會變得嚴重。確切的界限仍不確定,但科學家們相當肯定它低於大氣二氧化碳濃度500ppm的某個值。有些人說它低至350ppm。

問題是:工業化前的濃度約為287ppm,我們現在已經達到400ppm,而發展中國家仍有數億人沒有電力或現代能源。聯合國談判中的一種思路是,發達國家已經用完了自己的排放空間配額;它必須為世界其他地方趕上留出空間。

許多圖表試圖展示這一點。荷蘭博主拉斯·博倫使用來自二氧化碳分析中心和國際能源機構的資料,製作了一張圖表,顯示每一代人消耗了多少“碳餡餅”。

德國廣播公司德國之聲在推特上釋出的另一張圖表顯示,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不同的累積歷史排放量看起來有多麼不同:三年前,中國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領導者。但在歷史規模上,這個國家與俄羅斯、英國和德國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然而,這種情況正在迅速變化。這也是發達國家不想被關於過去排放的討論“分散注意力”的原因之一:未來世界的大部分溫室氣體排放增長將來自中國、印度和其他快速發展中國家。

美國首席談判代表託德·斯特恩週一在新聞釋出會上說:“重點有些錯位。責任的概念必須基於歷史排放、絕對的當前排放以及你透過正在建設的基礎設施鎖定的未來排放。”

發達國家的能源使用和相關的化石燃料排放量基本上已經趨於平穩。與此同時,分析人士預計到2040年,中國的能源使用量將是美國的兩倍。

這讓IPCC處於什麼位置?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高階分析師、長期參與IPCC的凱文·特倫伯斯認為這沒什麼好處,只有陷阱。

首先,IPCC的章程是評估關於氣候變化的科學體系。“評估意味著它必須存在於某個地方,最好是已發表的,”他透過電子郵件說。

他補充說,並非所有歷史上排放的二氧化碳都留在了大氣中。“所以,即使有可能進行這項清點,仍然不公平。”此外,相當一部分庫存很難,甚至不可能測量,例如燃燒木材取火。

還有一個問題是何時開始統計。有些人建議從1750年開始。另一些人則等到1850年。特倫伯斯說,縱觀所有能源,排放量的主要增加發生在1960年之後。

最後,還有一個人口問題。“能源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均問題,”他說。“那麼,‘責任’如何分配:按國家,[或]按國家人均?”

特倫伯斯總結說,這些“可能是政治方面的考慮,儘管可以引入一些科學和客觀性”。

“無論如何,都不是IPCC。”

本文最初發表於《每日氣候》,該氣候變化新聞來源由非營利媒體公司環境健康科學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