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4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的專欄文章,作者陣容令人印象深刻,包括:前國務卿喬治·舒爾茨、前國防部長威廉·佩裡、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和前佐治亞州參議員薩姆·納恩。在篇文章中,作者們擔心國際恐怖分子獲得核武器的可能性正在增加。他們斷言,“除非立即採取新的緊急行動,否則美國很快將被迫進入一個新的核時代,這個時代將比冷戰時期的威懾更加不穩定、心理上更加迷失方向,經濟上也更加昂貴。” 他們援引羅納德·里根總統在 20 世紀 80 年代發出的呼籲,即廢除所有核武器,並贊同“設定一個沒有核武器的世界的目標,並積極努力採取必要行動來實現該目標。”
然而,最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了一個反駁論點。2005 年,美國國會命令該航天機構分析,如果發現近地天體(NEO)(小行星或彗星)正朝著地球碰撞而來,它可以採用哪些替代方案來轉移其軌道。去年三月,NASA 提交了一份題為“近地天體調查和偏轉替代方案分析”的報告,並事先與白宮、國防部和能源部協調了其回覆。在其報告中,NASA 選擇僅分析大型近地天體帶來的極不可能的威脅,這些天體極少撞擊地球,而不是分析更現實的危險,即與數量更多的較小近地天體群中的一個發生碰撞。更重要的是,該報告強調了核爆炸在提供力量以使近地天體偏離碰撞軌道方面的有效性,但它完全忽略了這種程式中對精確度的需求。
這一分析存在嚴重缺陷。重要的是,不僅要使近地天體偏離與地球的碰撞軌道(一級偏轉),還要避免將該物體撞入潛在的返回軌道,導致它在幾年後再次返回(二級偏轉)。核爆炸無法以這種方式控制。但是,非核動能撞擊——即簡單地將航天器撞擊近地天體——可以為絕大多數物體提供一級偏轉,並且如果需要,精確的二級偏轉可以由隨行的引力拖拉機航天器執行,無論如何都需要引力拖拉機航天器來觀察近地天體的偏轉及其後果 [參見 Edward T. Lu 和 Stanley G. Love 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用於拖曳小行星的引力拖拉機”;2005 年 11 月 10 日]。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核爆炸物只需要用於偏轉最大的近地天體,這些天體是最不常見且最容易探測到的物體。科學家們並不擔心與極其巨大的近地天體(例如,直徑 10 公里的近地天體)發生碰撞,因為所有這些物體都已被發現,目前沒有一個對地球構成威脅。大型物體很容易被天文學家發現;我們必須擔心的是較小的物體。/在估計的直徑為 400 米或以上的 4,000 個近地天體中——包括所有可能需要核爆炸物來轉移軌道的物體——研究人員迄今已識別出約 1,500 個。如果 NASA 達到國會授權的搜尋目標,它將在 2020 年前定位 98% 的這些物體,並計算出它們 100 年的軌道預測。
隨著 NASA 繼續發現大型近地天體,風險計算也隨之變化。十年前,在天文學家開始系統地定位直徑大於 400 米的近地天體之前,他們估計我們面臨著每 10 萬年被這樣一個物體撞擊一次的統計風險。但現在研究人員已經識別並正在跟蹤大約 37% 的這些近地天體,被剩餘大型物體之一擊中的頻率已降至每 16 萬年一次。除非 NASA 在 2020 年前發現一個正處於直接碰撞軌道上的大型近地天體(這是一個非常不可能發生的事件),否則與 80 個尚未發現的物體之一(佔 4,000 個的 2%)發生碰撞的頻率將降至每五百萬年一次。
因此,可能需要核爆炸物來偏轉近地天體的機率極小。並且,隨著研究人員改進非核攔截技術,即使是這種微小的機率也將降至消失點。2020 年之後,保持核裝置待命以防禦近地天體的必要性實際上消失了。因此,朝著全球消除核武器邁進的決定可以完全基於人類對全球安全的威脅來做出。無需考慮外星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