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將於 2020 年發射新的火星探測器

新的探測器可能會收集火星土壤樣本帶回地球進行進一步分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舊金山 — NASA 官員於 12 月 4 日宣佈,NASA 將於 2020 年發射新的火星探測器。

NASA 科學事務副主管 John Grunsfeld 表示,這艘無人探測器的底盤和著陸系統將很大程度上基於 NASA 耗資 25 億美元的“好奇號”探測器,該探測器自今年 8 月以來一直在火星上執行。

Grunsfeld 週二在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年度秋季會議上說:“我們有一個全新的火星任務,我對此感到非常興奮。”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Grunsfeld 說,與“好奇號”的基本設計相似,應該能夠讓該機構在 2020 年的探測器任務中節省大量資金,使其預計成本降至約 15 億美元,上下浮動 2 億美元左右。[歷史上最大膽的火星任務]

該任務的一些基本指導方針已經到位。 2020 年的探測器應幫助 NASA 為其最終目標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做準備——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尋找這顆紅色星球上生命跡象的最佳方法。

Grunsfeld 說:“我認為,毫無疑問,我們希望推進樣本處理、取芯、樣本分析以確定[樣本]的快取。”

根據 Grunsfeld 的介紹,新的探測器還應降落在選定的地點,因為該地點具有儲存潛在生命跡象的能力。

然而,新任務的具體細節仍未確定。 它們將在未來幾個月內由一個“科學定義團隊”確定,預計明年夏季中期將向科學界徵集儀器提案。

Grunsfeld 說:“雖然 2020 年可能看起來還很遙遠,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好奇號”的研發工作大約花了十年時間。”

白宮提議的 2013 年聯邦預算大幅削減了 NASA 火星計劃的資金,促使該機構縮減規模並重新規劃其紅色星球活動。 Grunsfeld 說,2020 年的探測器是在這種根本性的反思之後出現的,NASA 應該能夠在當前的預算情況下執行這項任務。

NASA 局長 Charles Bolden 在一份宣告中說:“奧巴馬政府致力於一個強有力的火星探測計劃。“透過這項新任務,我們正在確保美國仍然是紅色星球探測的世界領導者,同時朝著在 2030 年代將人類送往那裡邁出又一個重要一步。” 

Grunsfeld 說,將探測器的發射目標定在 2020 年,使 NASA 能夠繼續為分別計劃於 2016 年和 2018 年發射的兩個歐洲主導的火星任務做出貢獻——微量氣體軌道飛行器和 ExoMars 探測器。

“好奇號”於 8 月 5 日在火星著陸,由火箭動力天空起重機降落在火星表面。 現在,它已進入為期兩年的主要任務的第四個月,以確定這顆紅色星球是否能夠或曾經能夠支援微生物生命。 這輛 1 噸重的探測器攜帶了 10 種不同的科學儀器來幫助完成這項任務。

並且該機構之前的探測器之一,“機遇號”在紅色星球上運行了近九年後,仍然執行良好。

版權所有 2012 SPACE.com,TechMediaNetwork 公司。 保留所有權利。 未經授權,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

Mike Wall has been writing for Space.com since 2010. His book about the search for alien life, “Out There,” was published on Nov. 13, 2018. Before becoming a science writer, Michael worked as a herpetologist and wildlife biologist. He has a Ph.D.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and a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science wri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ore by Mike Wall

SPACE.com is the premier source of space exploration, innovation and astronomy news, chronicling (and celebrating) humanity's ongoing expansion across the final frontier.

More by SPAC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