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信使號”水星探測任務結束

四年後,我們對這顆最內部的行星瞭解了什麼?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首個水星軌道探測任務即將結束。自2011年3月抵達這顆最內部的行星以來,“信使號”探測器“改寫了關於水星以及對內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影響的整本教科書”,哥倫比亞大學首席研究員肖恩·所羅門說。該探測器原本計劃在3月底耗盡燃料,這將啟動其逐步墜落到行星表面的過程。然而,最近工程師們找到了一種方法,從其氦氣儲存中擠出更多幾周的推進劑,有可能將“信使號”的壽命延長到4月中旬。這一延期應該為從距水星表面15公里以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近)進行表面測量提供充足的延長時間。儘管官方任務即將結束,但天文學家現在擁有超過10太位元組的資料,足以讓他們在未來幾年忙於解開水星的奧秘。

數字

8.6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水星日 “信使號”環繞行星執行的天數

1,504

地球日 “信使號”環繞行星執行的天數

4,105

完成的水星軌道圈數

258,095

返回地球的照片

87億

總行駛里程

我們對水星的瞭解

奇怪的磁場
在1970年代,“水手10號”飛掠探測表明水星有一個磁場。然而,“信使號”的觀測表明,奇怪的是,該磁場並非以行星內部為中心,而是偏向其北極。理論家們尚未解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不對稱。

火山活動
“信使號”解決了關於火山活動是否在水星上普遍存在的長期爭論。之前的影像顯示,平原可能是火山活動或小行星撞擊造成的。“信使號”的新資料表明,這些區域最符合乾燥熔岩流的預期,並且事實上,火山物質覆蓋了行星表面的大部分割槽域。

令人驚訝的形成歷史
在“信使號”之前,研究人員認為水星在其早期歷史上經歷過超高溫時期,高達10,000開爾文,這可能是由小行星撞擊造成的。“信使號”探測到表面金屬,這些金屬會在如此高的溫度下汽化,這與該理論相矛盾。

神秘的“凹坑”
“信使號”揭示了散佈在水星表面神秘的扁平且淺的亮點。科學家們將它們稱為“凹坑”,這似乎是該行星獨有的特徵。專家的最佳猜測是,這些特徵是在表面揮發性物質流失到太空時形成的,這可能是透過與太陽風(從太陽吹出的粒子)的相互作用實現的。

克拉拉·莫斯科維茨《大眾科學》的高階編輯,她在那裡報道天文學、太空、物理學和數學。 她在《大眾科學》工作了十年;此前她曾在 Space.com 工作。 莫斯科維茨曾對火箭發射、太空梭升空和著陸、亞軌道太空飛行訓練、山頂天文臺等進行過現場報道。 她擁有衛斯理大學的天文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科學傳播研究生學位。

更多作者:克拉拉·莫斯科維茨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12 Issue 3本文最初以“頌歌獻給信使號”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312卷第3期 (), 第24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315-24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