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 確認“可能直接導致”起源號墜毀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調查人員已將9月8日“起源號”宇宙飛船的墜毀歸咎於一個簡單的設計錯誤,儘管經過了多層審查,但該錯誤仍未被發現。當飛船撞擊高層大氣時,兩對冗餘開關中的任何一對都可能觸發降落傘的釋放。但是,由於所有四個開關都按照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設計反向安裝,降落傘從未開啟,探測器以每小時300多公里的速度撞擊猶他州沙漠。這次碰撞摧毀了宇宙飛船,但科學家們最終可能會從這項耗資四分之一億美元的任務中提取出他們預期的許多資料。

在近兩年半的時間裡,“起源號”宇宙飛船從地球磁場範圍之外的有利位置收集了構成太陽風的帶電粒子。大約 1020 個粒子,總共約半毫克,撞擊了矽晶片、金箔和其他超純材料,並把自己埋入其中約 100 奈米深處。然後,宇宙飛船帶著樣本返回地球。透過分析微量嵌入材料的成分和同位素丰度,科學家們希望更多地瞭解太陽和太陽系的起源。

“起源號”團隊設計了飛船的空中回收,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汙染和撞擊的衝擊。有問題的開關旨在檢測飛船撞擊地球大氣層時的減速,以便降落傘能夠使其減速到足以被直升機捕獲。但是,由於洛克希德公司存在缺陷的設計,它們未能做到這一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起源號”事故調查委員會負責人邁克爾·雷什克維奇強調,反向開關只是墜毀的“直接原因”。他指出:“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之一是:‘我們是如何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儘管飛船墜毀了,但粒子仍然埋在收集器中,其中許多收集器完好無損地倖存下來,儘管被弄髒了。數千個裝有樣本的容器已運往休斯頓的約翰遜航天中心。汙染團隊負責人艾琳·斯坦斯伯裡表示,挑戰在於設計出不會破壞敏感測量的清潔技術。她承認:“由於這次墜毀,我們需要更長的時間,並且更難提取科學成果。” 然而,斯坦斯伯裡補充說:“從長遠來看,我對我們將實現我們的目標充滿信心。這始終需要數年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