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齧齒動物而聞名的裸鼴鼠,憑藉其皺紋的臉龐贏得了《科學》雜誌的年度脊椎動物獎,證實了該競賽不僅僅是基於外貌。
裸鼴鼠是一種原產於東非的地下齧齒動物,壽命可達30年,大約是同等大小的小鼠的九倍。這種哺乳動物長著兩顆黃色的齙牙,從蒼白的無毛身體中伸出,可能並不養眼,但它有一種引人入勝的與長壽相關的適應性,近年來吸引了研究人員的注意:它似乎對癌症免疫。[地球上的極端生命:8種奇異生物]
學術期刊《科學》雜誌選擇該動物作為其2013年度脊椎動物,以慶祝今年兩項突破性研究,這些研究有助於解釋該動物的抗癌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揭開鼴鼠的奧秘
第一項研究於6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由紐約州羅切斯特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描述了一種稱為透明質酸的物質,這種物質在齧齒動物的組織之間以比人類和小鼠中發現的透明質酸分子量更大的形式積累。(《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這種較重的物質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有助於使大鼠的皮膚更有彈性。這對於那些整天在狹窄的地下隧道中爬行的動物特別有用。研究人員還發現,當他們從齧齒動物的組織中去除這種重物質時,動物失去了對腫瘤的抵抗力。
這些發現表明,這種特定形式的透明質酸在抗癌中起著重要作用,儘管其在這方面的確切功能尚不清楚。
第二項研究於10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由羅切斯特大學研究小組的一些相同成員進行,結果表明,與小鼠相比,裸鼴鼠能夠透過一種稱為蛋白質轉錄的細胞過程,以極少的錯誤構建蛋白質。研究人員認為,這種轉錄準確性可能有助於動物比小鼠和其他齧齒動物活得更長。
該團隊接下來計劃將裸鼴鼠的蛋白質轉錄機制引入小鼠,以觀察它是否能幫助這些動物活得更長併產生抗癌性,該團隊的成員在上週由羅切斯特大學制作的紀念該獎項宣佈的影片中說道。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後續研究最終將有助於為人類確定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研究的合著者維拉·戈爾布諾娃在影片中說:“這將證明我們在裸鼴鼠中發現的那些機制可以轉移到不同的物種,並最終使人類受益。”
“內在美”
儘管這種無毛的齧齒動物可能會讓不習慣每天與它們打交道的人皺眉頭,但參與這些研究的研究人員對他們認為相當美麗的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戈爾布諾娃說:“有些人認為這些動物很醜,但是一旦你看到它們真正移動時,你就會發現它們非常可愛,並且這些動物具有內在美。”
《科學》雜誌在其12月20日刊中宣佈了其他幾個值得注意的發展獎項,包括年度無脊椎動物獎,該獎項授予了葉蟬。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昆蟲在腿部使用齒輪來纏繞並推動自己向前跳躍。
版權所有 2013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授權,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