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科學家、政府和環保組織正關注著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個關於排放的全球偵探故事。 這項努力旨在確定有多少不法企業可能違反了《蒙特利爾議定書》,透過銷售含有停用化學物質的絕緣材料,這種化學物質作為全球變暖物質的效力是二氧化碳的 5000 倍。
中國已對 1000 多家公司展開調查,以查明哪些中國公司在塑膠泡沫絕緣材料中使用三氯氟甲烷(也稱為 CFC-11)違反了國際法。 調查人員表示,可能有數千噸這種絕緣材料被製造用於住宅和其他建築物,並在全國範圍內分銷。
這種化學物質在 1987 年的條約中被停用,因為它屬於科學家描述為地球大氣臭氧層損耗“主要罪魁禍首”的物質家族,而臭氧層保護人類免受太陽致癌紫外線輻射。 這種化學物質也可能損害農作物。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蒙特利爾議定書》被譽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應對未來環境危害的法律工具之一。 它的時間表要求到 2010 年全面禁止 CFC-11,但 NOAA 全球監測部門的研究科學家斯蒂芬·蒙特茲卡在 2014 年測試的大氣樣本中發現了一些奇怪之處。
NOAA 的資料顯示,在 2013 年左右之前,這種停用氣體的含量一直在穩步下降,但新收集的燒瓶樣本顯示,他所說的可疑統計“波動”每週都會出現。 “我簡直不敢相信有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在一次採訪中回憶道。 “還是我在實驗室裡犯了錯誤?”
錯誤當然是可能的。 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方法可以識別這種無色無味的氣體,蒙特茲卡對它們進行了全部檢查。 結果表明,他樣本中極小比例的 CFC-11 仍在下降,但下降速度已經放緩。 在一些樣本中,它似乎正在增加。
但是,這些增長來自世界何處呢?
蒙特茲卡和其他調查人員花了三年時間才縮小範圍。 世界上有兩個全球大氣監測網路。 NOAA 是美國商務部的一個部門,擁有其中一個。 第二個規模更大的網路由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國家集團的機構和組織運營。 它被稱為高階全球大氣氣體實驗 (AGAGE)。
蒙特茲卡去那裡檢查了他的發現。 雷·韋斯是聖地亞哥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地球化學家,也是擁有 50 個全球觀測站的 AGAGE 網路負責人之一,他很高興蒙特茲卡這樣做了。 “史蒂夫因檢視他的資料而獲得很高的評價,”韋斯解釋說。
CFC-11 下降速度異常放緩的證據也開始出現在 AGAGE 資料中。 “史蒂夫比我們更仔細地研究了它,”韋斯解釋說。 這兩位調查人員及其團隊開始將他們掌握的這個巨大謎題的碎片拼湊在一起。
他們努力解決的一個問題是他們的網路存在漏洞。 這兩個系統都依賴於大氣充分混合的遠端觀測點。 這使他們能夠獲得大氣中化學物質的全球平均值,而不會被工業區的汙染物淹沒。
蒙特茲卡開始懷疑增長來自北半球。 他從夏威夷獲得的資料表明,亞洲是最有可能的來源。
兩個網路的科學家都使用模型來回溯將 CFC-11 帶到其觀測站的天氣模式。 到 2018 年 5 月,蒙特茲卡獲得了足夠的證據在《自然》雜誌(世界領先的科學期刊之一)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這敲響了警鐘。
似乎有人在製造新的 CFC-11 供應。 據蒙特茲卡估計,排放量已升至每年 67,000 公噸。 據他估計,這不僅僅是幾家工廠的產量,足以將臭氧層的恢復推遲長達十年。
對這一發現的批評者認為,這種化學物質以前曾用作製冷劑等,可能從舊的冷卻系統中洩漏出來。 其他人則推測,CFC-11 排放是從建築物中以前製造的絕緣材料庫存或倉庫中儲存的絕緣材料中洩漏出來的。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非營利組織環境調查署 (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 專門從事臥底調查,迅速在中國展開了一項調查。 他們走訪了多家公司,並在其中 18 家公司中發現員工解釋說,他們已決定恢復使用 CFC-11 來製造絕緣泡沫和麵板,因為它是一種更好且更便宜的物質。
“眾所周知,這是一種停用物質,”EIA 氣候運動負責人阿維普薩·馬哈帕特拉解釋說。 “顯然,在某些地方與地方執法機構存在聯絡。” 她回憶說,一些當地企業的員工如何向 EIA 的偵探吹噓,當政府檢查員即將到訪時,他們會接到市政當局的警告電話。
中國當時正經歷一場建設熱潮。 馬哈帕特拉解釋說,對絕緣材料的需求很高,而且風險“非常低”。 一些公司租用工廠使用 CFC-11 製造絕緣泡沫。 “其他人則在網際網路上提供銷售。”
其中一個結果是 EIA 於 2018 年 7 月釋出的一份名為“Blowing It”的報告,該報告促使中國對 1172 多家公司展開了全國性調查。 據報道,有一些逮捕事件和數噸 CFC-11 被沒收,但最近從北京返回的馬哈帕特拉解釋說,政府官員告訴她,調查很複雜。 “我認為我們還沒有最終資料,”她說。
另一個結果是中國塑膠加工工業協會發表宣告,稱其成員將拒絕使用非法化學品。
蒙特茲卡和韋斯是昨天釋出的新《自然》雜誌文章的 32 位共同作者之一。 文章稱,他們追蹤到全球 CFC-11 排放量的至少 40% 至 60% 來自中國東北部的兩個省份:山東和河北。 該研究發現“沒有證據”表明其他亞洲國家或世界其他設有觀測站可能探測到排放的地區排放量顯著增加。
負責為《蒙特利爾議定書》監測該問題的工作組最近舉行了兩次會議,蒙特茲卡表示,他確信中國調查人員“渴望解決這個問題”。
韋斯表示同意,但指出,世界對 CFC-11 問題蔓延程度的瞭解僅限於全球網路可以檢測和測量的範圍。 目前,科學家可以觀察到中國東部、日本西部、朝鮮半島以及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南部部分地區。
他指出,世界上有大片地區未被觀測到。 他認為,這是一個可能在未來困擾全球領導人的問題。 它最終可能會出現在確定哪些國家正在減少排放以實現《巴黎協定》到本世紀中葉將全球氣溫限制在 1.5 攝氏度以內的目標所需的核算過程中。
“當一些國家達不到目標時會發生什麼?” 韋斯問道。 “將會出現互相指責的情況。 有些人會說,好吧,我們已經盡了我們的責任。”
他認為,世界各國領導人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用於最終確定非法 CFC-11 排放的觀測系統。 他警告說,如果沒有更多資金,就不會對違禁化學品有真正的全球視野。
“我們已經為防止核擴散做到了這一點,”韋斯補充說,並指出有 80 個觀測站和約 300 個地震儀隨時準備查明世界各地秘密進行的核武器試驗。 “我們應該對臭氧和氣候變化做同樣的事情。”
經 E&E 新聞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 E&E 在 www.eenews.net 上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