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1999年,臭名昭著的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東部出現,從那時起,每年夏天這種災害都會再次出現並蔓延。僅今年一年,就有251例記錄在案的病例,其中11例導致死亡。為什麼某些病毒感染者(約20%)會發展出症狀,而另一些人則保持無症狀,這一直是個謎。但新的研究表明,一些感染西尼羅河病毒的人可能攜帶一種基因突變,這種突變使他們容易患上典型的發燒和腦炎。
這些發現詳細發表在本週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線上發表的一份報告中,來自對感染該病毒的實驗小鼠的研究。結果表明,一種基因突變的小鼠,該基因編碼一組稱為寡腺苷酸合成酶的酶之一(已知這些酶有助於抵抗病毒感染),會因該疾病迅速死亡。另一方面,攜帶正常基因複製的野生小鼠幾乎完全具有抵抗力。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讓-路易·吉內特和他的同事們總結道,研究結果表明,該酶在西尼羅河病毒的發病機制中起著關鍵作用。
下一步將是在人類身上仔細檢查相同的基因區域。“鑑於免疫背景較低,[西尼羅河]病毒的傳播和擴增傳播有可能導致未來夏季的流行病,”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查爾斯·塞繆爾在一篇隨附的評論中寫道。他補充說,因此,瞭解基因在易感性和抵抗力中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