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來支援我們。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音樂可以撫慰狂躁的野獸,或者至少讓工作日顯得更短。一項新的研究現在將心血管健康新增到音樂的潛在益處列表中,表明音樂可以直接觸發生理變化,從而調節血壓、心率和呼吸。
義大利帕維亞大學醫學教授、發表在《迴圈》雜誌上的論文的主要作者盧西亞諾·伯納迪在一份宣告中表示:“音樂會在心血管系統中引起持續的、動態的——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是可預測的——變化。”他認為,瞭解漸強和漸弱如何影響我們生理機能的機制,可能會為中風和其他疾病帶來潛在的新療法。
伯納迪和他的同事此前發現,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變化與音樂節奏相呼應。為了將這一知識擴充套件到身體對變化節奏的反應,他們招募了 24 名志願者——一半是經驗豐富的歌手,其餘的沒有音樂訓練。
當參與者聆聽貝多芬、巴赫、普契尼和其他古典藝術家的五首隨機選曲以及兩分鐘的靜默片段時,監視器記錄了生理訊號。研究人員發現,漸強樂段,尤其是那些連續漸強的樂段(想想:皇后樂隊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會導致血管成比例收縮,血壓、心率和呼吸增加。這些指標在漸弱和靜默期間下降。該團隊還發現,大約 10 秒鐘的“豐富”音樂樂句,例如威爾第著名詠歎調中的節奏,會導致心率和心血管系統的其他部分與音樂同步。兩組人都經歷了這種同步,儘管音樂家表現出更強的反應。
伯納迪說,這些結果表明,音樂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患者的頭部。“不僅僅是情緒造成了心血管變化,”他指出,“但這項研究表明,相反的情況也可能發生。”他認為,音樂引發的情緒提升——包括那些愉悅的“寒戰”——也可能是生理反應的副作用。
紐約市音樂與神經功能研究所的執行董事兼聯合創始人康妮·託邁諾在她自己的臨床實踐中看到了這種機制的證據。“這項研究暗示了這些同步機制中的一些可能在潛意識層面發揮作用,”託邁諾說。“有足夠的臨床證據表明這是真的。”她指出,即使是處於半植物人狀態的人,在播放音樂時也會表現出呼吸變化。
伯納迪的研究受到樣本量小和參與者同質性的限制——所有參與者都是 24 歲至 26 歲之間的健康白種人。作者建議需要進一步研究,以證實他們的發現並將其推廣到更廣泛的人群和其他型別的音樂。
與此同時,託邁諾認為伯納迪的研究“非常好地支援了先前對音樂科學的推論”。(她是一部新的紀錄片的顧問,該紀錄片今晚將在 PBS 播出,名為“音樂的本能:科學與歌曲”,其中介紹了包括爵士樂、流行樂和說唱樂在內的眾多音樂家以及他們如何影響人類的身心。)她指出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篇論文,該論文發現,發育中的胎兒已經具備區分聲音模式變化的能力,大概是為了解釋和學習周圍的世界。“我們天生就對節奏敏感,”託邁諾說。所以,斯卡拉姆齊,跳方丹戈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