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心理學家 Steven Pinker 稱之為“聽覺芝士蛋糕”。它以對情緒的強大影響力而聞名。許多研究甚至將其視為另一種語言形式。“它”,當然,就是音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說音樂給了他“人生最大的快樂”。
的確,正如心理學家 William Forde Thompson 和神經科學家 Gottfried Schlaug 在本期封面故事“音樂的治癒力量”中所寫,曲調確實能有效地提升情緒。但節奏、節拍和旋律的作用遠不止讓我們情不自禁地打拍子:它們還可以幫助患有腦部疾病的患者,例如帕金森病、中風、自閉症和痴呆症患者,恢復口語、聽力、運動和情感。融入歌曲的療法可以促進神經連線和通路,補償大腦受損區域的損傷。
有時僅靠藥物是不夠的,正如記者 Molly Knight Raskin 在其令人痛心的報道“直面埃博拉”中所探討的那樣,這種可怕的病毒肆虐西非,截至一月初已造成 8,000 多人死亡。真正平息像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大規模公共衛生危機,需要基礎設施來解決民眾相關的關鍵心理健康問題,以及治癒感染本身。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治療有生理原因的疾病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我們只是 認為 我們有問題——並且我們認為這個問題會持續很長時間呢?考慮一下普遍的看法,即我們必須在 40 歲到 60 歲之間的某個時候發狂。在“揭穿中年神話”中,心理學家 Hanna Drimalla 以證據為基礎,審視了我們看似任性的歲月,此時幸福感通常會降至低谷,因為生活變化威脅要壓倒我們的平靜。好訊息是:“中年”真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危機”原來有點言過其實。
說到感知,就讓人想起 Susana Martinez-Conde,她與 Stephen L. Macknik 一起撰寫我們每期的“幻覺”專欄,擔任 Mind's 的顧問委員會成員,併合著了 心靈魔術:關於日常欺騙的神經科學揭示 (Henry Holt,2010)。為了表彰她向公眾傳播神經科學的工作,神經科學學會最近將年度科學教育家獎頒發給了 Martinez-Conde。祝賀你,Susana!訪問 http://bit.ly/1pwO9JZ 瞭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