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段縈繞心頭的旋律可以在幾個音符內改變你的心情。新的證據表明,音符之間的距離決定了它們如何讓我們感覺——而這種特性可能源於我們使用聲音的方式。
杜克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家丹尼爾·保齡分析了西方古典音樂和印度拉格音樂旋律中的音程或音符之間的距離。這項研究於三月份發表在PLoS ONE上。他發現,在這兩種型別的音樂中,與悲傷相關的旋律中的平均音程較小,而與快樂相關的旋律中的平均音程較大。以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為例。第一樂章的旋律在小範圍的音符中憂傷地搖曳。在第二樂章,更快樂的樂章中,旋律起飛,輕快地跳躍過更廣闊的音階範圍。
保齡認為音樂模仿了我們最原始的樂器——聲音的自然模式。為了驗證他的理論,他收集了 20 位英語 speakers 和 20 位泰米爾語印度 speakers 的語音樣本,並研究了頻率的變化是否能預測他們話語的情感內容。他發現的模式與書面旋律中的模式相同: speech 越悲傷,語調就越單調。“透過聲音,我們開始將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音調特徵聯絡起來,”保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