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唱《辛普森一家》主題曲的前兩個音符。(如果你不是《辛普森一家》的粉絲,《西區故事》中的《瑪麗亞》也可以。)你聽到的音程——音符之間的音高差距——被稱為“三全音”,在音樂理論中,它通常被認為是最不和諧的音程之一,以至於18世紀的作曲家和理論家將其稱為diabolus in musica(“音樂中的魔鬼”)。
現在哼唱《一閃一閃小星星》的前幾個音符,或者,如果你更喜歡更有街頭風格的音樂,Outkast樂隊的《Ms. Jackson》中“I’m sorry”部分。 這就是“純五度”。 它是最和諧的音程之一,在無數作品中被用作解決和和諧的手段。
聽這些孤立的音樂成分是否有可能改變你的思維方式? 最近由約阿希姆·漢森和約翰·梅爾茨納在《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雄心勃勃的論文 正是這樣認為的。 研究人員將行人帶入實驗室,併為他們播放了一段簡短的、精簡的音樂,音樂由一系列交替的和絃組成。 一些人聽到了包含三全音的和絃;另一些人聽到了純五度和絃。 還做了一些其他的調整:在三全音條件下,和絃演奏得很慢——每四拍小節只演奏一次——而在純五度條件下,和絃演奏得很快,每拍都響。 此外,還添加了一種“混響”效果,使三全音和絃聽起來像是在洞穴中演奏,而純五度和絃則像是在鋪著地毯的壁櫥中演奏。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發現,僅僅是聆聽這兩組和絃中的任何一組,就改變了人們處理資訊的基本方式。 例如,研究人員要求人們拿出一份購物清單,並將商品分類。 想想洗衣液和紙巾:是同一種東西,還是不同的東西? 結果表明,“三全音”組的人比“純五度”組的人形成的類別更少,這表明他們比他們的對手以更廣泛、更包容的類別進行思考。
在另一項衡量標準中,科學家們要求人們想象購買兩臺假想的烤麵包機之一。 這些烤麵包機在所謂的“彙總”資訊與“個體化”資訊方面有所不同。 您知道在Amazon.com上,您如何瞭解給定商品的平均星級評分嗎? 這是彙總資訊; 它來自廣泛的來源。 相比之下,個體化資訊將是出現在頁面底部的客戶評論。 當這些資訊給出衝突的資訊時,您更關注哪個——例如,當彙總資訊大多為負面時,但只有一個閃閃發光的客戶評論? 事實證明,接觸“三全音”型音樂樣本的人更可能受到彙總資訊的影響,而“五度”組的人則更可能受到相反的影響。
在這些看似不同的問題背後,是社會心理學中一個相對較新的理論,該理論已證明自己能夠解釋各種各樣的人類行為。 它被稱為建構水平理論,其核心前提是事物遠離人們的程度與人們抽象地理解它們的程度之間存在聯絡。 遙遠的事物——比如明年的夏威夷假期——在我們看來是籠統和去語境化的,它們的基本特徵(海灘、陽光)在我們腦海中最為突出。 然而,當它們靠近時,我們以前從未考慮過的因素(打包、下雨的可能性)突然需要我們的關注。 換句話說,森林變成了樹木。 總的來說,該理論有助於解釋許多看似不同的現象,例如為什麼我們不擅長預測修復廚房水槽需要多長時間,為什麼距離產生美,以及為什麼我們很少兌現新年決心。 在所有這些情況下,從遠處看起來確定的事情,近距離觀察時,結果完全是另一種野獸。
這一切與重複的和絃模式有何關係? 研究人員巧妙地考慮了音樂喚起高度特定的精神狀態的能力。 一段音樂中微小到幾乎無法衡量的特徵,有能力在聽眾中引發深刻的個人和特定的思維和情感模式。 (人們只需要聽聽阿斯特魯德·吉爾伯託獲得格萊美獎的《來自伊帕內瑪的女孩》的表演,就能重新體會到音樂捕捉奇異而神秘情緒的能力。)漢森和梅爾茨納利用這一事實,在聽眾中引發了與建構水平理論精確對映的思維模式相對應的思維模式。
沉重、共鳴、不熟悉的音調——所謂的“聽覺森林”——導致人們抽象地理解事物。 相比之下,快速、和諧、熟悉的純五度和絃——“聽覺樹木”——則展現出具體的思維模式。 購物商品的組別、烤麵包機的評論——這些都與實驗心理學中開發的抽象性測量方法相對應。 當您將購物清單僅分為幾個類別時,這表明您正在抽象地考慮該清單,根據共同核心對商品進行聚類。 聽取彙總(而非個體化)資訊也意味著同樣的事情:您看到的是森林,而不是被一棵樹所左右。
音樂可以感動我們並不奇怪;畢竟,這是藝術形式的意義所在。 這裡的新穎之處在於研究人員以精細的細節量化了未拆解的旋律複合結構的認知後果的方式。 對音樂構建模組的這項研究可能比您想象的更相關。 如今,製作室的專家可以以數字精度磨練音軌——音色、音調、節奏、樂句。 這些詞曲作者和製作人是當今流行音樂成功的真正天才,他們似乎對這篇心理學文章的發現背後的現象有著直觀的理解。 這裡多一個呼吸聲,那裡調整一下音高——這些新增劑點綴著我們在收音機裡聽到的歌曲。 因此,下次當您聽到Billboard Top 40中的一首音樂時,可能會有興趣想知道,為了改變我的思維方式,有多少元件被恰到好處地操縱了?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 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並且想寫一篇關於它的文章? 請將建議傳送給《心智問題》編輯加雷斯·庫克,他是《波士頓環球報》獲得普利策獎的記者。 可以透過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與他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