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火星!NASA巨型探測器發射前往紅色星球

NASA已發射其下一個火星探測器,名為“好奇號”

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 — NASA已發射其下一個火星探測器,開啟了一項期待已久的使命,以調查這顆紅色星球是否曾經存在過微生物生命。

汽車大小的“好奇號”探測器今天(11月26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10:02(格林威治時間1502)在阿特拉斯5號火箭的頂端發射升空,劃過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上空多雲的天空。這個巨型機器人的下一站是火星,但這段 3.54 億英里(5.7 億公里)的旅程將耗時 8 個半月。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探測器副專案科學家喬伊·克里斯普稱此次發射“壯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感覺真棒,”她在卡納維拉爾角觀看火箭發射時說道。[照片:好奇號探測器發射前往火星]

位於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的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好奇號任務副首席研究員帕梅拉·康拉德說,“每一個里程碑都感覺像是鬆了一口氣。”

NASA預計約有13500人從卡納維拉爾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觀看發射,還有更多人從周邊地區觀看,創下了觀看無人發射的觀眾人數記錄。

“這是美好的一天,”康拉德補充道。“陽光明媚,所有這些人出來觀看。”

研究人員表示,“好奇號”最終到達後所做的工作應該會徹底改變我們對這顆紅色星球的理解,併為未來尋找潛在火星生命的努力鋪平道路。

NASA火星探索專案負責人道格·麥奎斯頓在談到“好奇號”時說:“這絕對是一項工程壯舉,它將帶來前所未有的科學研究成果。”“我甚至無法想象我們將取得什麼發現。”

漫長的發射之路

“好奇號”前往火星的旅程可能不如它漫長而坎坷的發射臺之旅充滿挑戰,後者耗費了近十年。

NASA早在2003年就開始規劃“好奇號”的任務(正式名稱為火星科學實驗室(MSL))。探測器原定於2009年發射升空,但未能及時準備就緒。

火星航天器的發射視窗基於地球和火星之間有利的對齊方式,並且每兩年才開放一次。因此,MSL團隊不得不等到2011年。

兩年的延遲導致該任務的總體成本增加了 56%,達到目前的 25 億美元。但今天成功的發射可能驅散了延遲和成本超支後仍然揮之不去的不良情緒。

“我認為你可以明顯看到團隊計程車氣有所提高——當探測器和運載工具越來越近,並且我們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為發射做準備時,團隊的笑容更多了,”MSL專案經理皮特·泰辛格(來自 JPL)在發射前幾天說道。

探測器巨獸

“好奇號”是一頭探測器巨獸。它的重量為 1 噸,是 NASA 發往火星的最後兩個探測器,即高爾夫球車大小的“精神號”和“機遇號”的五倍,後者於 2004 年 1 月登陸,尋找過去水活動的跡象。

雖然“精神號”和“機遇號”各自攜帶了五個科學儀器,但“好奇號”攜帶了 10 個,包括一個可以發出雷射的雷射器和旨在識別有機化合物(即生命的基本組成部分)的碳基分子的裝置。

其中一些儀器位於“好奇號”五關節、7 英尺(2.1 米)長的機械臂末端,該機械臂本身的重量幾乎是“精神號”或“機遇號”的一半。

該機械臂還配備了一個 2 英寸(5 釐米)的鑽頭,允許“好奇號”從火星岩石深處採集樣本。研究人員表示,以前的紅色星球探測器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我們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探測器,”MSL 副專案科學家阿什溫·瓦薩瓦達(來自 JPL)說。“它是我們有史以來發送到另一個星球表面的最大、功能最強的科學探測器。”

評估火星的宜居性

“好奇號”計劃於 2012 年 8 月初抵達火星,在名為蓋爾的 100 英里(160 公里)寬的隕石坑著陸。

雖然探測器的發射過程很戲劇性,但如果一切順利,它的著陸將是史無前例的。一個火箭動力天車將把這個巨型機器人用電纜放下——這是行星探索史上從未嘗試過的操作。[影片:好奇號奇特的著陸]

 

蓋爾隕石坑中心,一座巨大的沉積物堆積物升至火星空氣中 3 英里(5 公里)的高度。這座山中的地層似乎儲存了大約十億年的火星曆史。“好奇號”將研究這些不同的地層,深入瞭解過去和現在的火星環境及其孕育生命的可能性。

我們所知的生命依賴於液態水。因此,探測器可能會在土堆底部附近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探測,火星軌道航天器在那裡發現了在有水的情況下形成的礦物質,例如粘土和硫酸鹽。

瓦薩瓦達說:“逐層研究,我們可以完成這項任務的主要目標,即尋找宜居環境。”“在早期火星曆史的那些時期中,是否有任何時期可能支援微生物生命?”

但如果“好奇號”爬得更高,它的觀測結果可能會揭示火星從很久以前相對溫暖潮溼的狀態轉變為如今寒冷、乾燥和多塵的狀態。

位於帕薩迪納的 JPL 和加州理工學院的貝瑟尼·埃爾曼說:“我們想了解這些轉變,這就是我們前往那裡[蓋爾]的原因。”

為生命探測奠定基礎

“好奇號”並非旨在尋找火星生命。事實上,如果蓋爾隕石坑的紅色土壤中確實存在微生物,探測器幾乎肯定會在不知不覺中從它們身上駛過。

但研究人員表示,MSL 是未來可能積極追尋可能存在的火星生命形式的關鍵橋樑。“好奇號”的工作應該有助於後來的任務確定在哪裡以及何時尋找。

瓦薩瓦達說:“我們實際上並沒有直接探測生命。”“我們透過找出早期火星曆史上哪些時期最有可能支援生命,甚至為我們今天保留了生命證據,從而為生命探測奠定了基礎。”

© 2011 TechMediaNetwork.com。保留所有權利。

Mike Wall has been writing for Space.com since 2010. His book about the search for alien life, “Out There,” was published on Nov. 13, 2018. Before becoming a science writer, Michael worked as a herpetologist and wildlife biologist. He has a Ph.D.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and a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science wri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ore by Mike Wall

SPACE.com is the premier source of space exploration, innovation and astronomy news, chronicling (and celebrating) humanity's ongoing expansion across the final frontier.

More by SPAC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