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惠允 |
首先是健忘,然後是言語和感知方面的缺陷,最終甚至無法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最基本的日常任務。的確,阿爾茨海默病 (AD)——痴呆症最常見的原因——的殘酷症狀是眾所周知的。然而,病理學究竟如何在腦中進展卻不太明顯。為此,一項使用 3-D 磁共振成像的新研究已被證明具有啟發意義。根據今天線上提前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份報告,使用該技術進行的研究揭示了 AD 患者大腦結構隨時間的變化。
倫敦大學學院的尼克·福克斯領導的研究人員比較了症狀前、輕度受影響和中度受影響的患者,每位患者都接受了兩次單獨的腦部掃描。研究小組發現,隨著疾病的進展,所有受試者都發生了全腦萎縮或組織損失。但是,不同腦區組之間的萎縮率各不相同。也許不足為奇的是,研究人員觀察到萎縮始於——並且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區域。然而,隨著疾病的進展,它會擴散到新皮質區域,這些區域在言語和感知中起重要作用。 “我們的結果表明,隨著疾病的進展,顯示最顯著萎縮率的部位會發生變化,”研究小組寫道。掃描還顯示,患者在症狀出現之前就已出現區域性萎縮。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好訊息是,研究人員可能有一天能夠使用這種神經影像技術來及早發現 AD 引起的變化,從而阻止它。“人們完全期望能夠發現 AD 病理學發生和擴散的可修改風險因素,”牛津大學的 A. 大衛·史密斯在對該報告的評論中寫道,“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預防或延緩這種可怕疾病的發生[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