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末,幾件事促使美國和其他國家更接近就控制溫室氣體(GHG)排放進行認真的全球談判。因此,現在是時候詢問一項有意義的全球協議將包含哪些內容了。一個堅實的起點是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是一項約束各國就該問題採取行動的國際條約,並根據該公約通過了具體措施,例如《京都議定書》。包括美國和幾乎所有其他國家在內的《框架公約》簽署國宣佈,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能夠防止對氣候系統產生危險的人為[人為]干擾的水平”。1997年透過的《京都議定書》並沒有很好地實施這一想法:它對長期目標採取了短期觀點,結果在此過程中失去了清晰度、可信度和支援。現在的關鍵是超越它。
《京都議定書》呼籲高收入國家以及東歐和前蘇聯的後共產主義國家到2012年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與1990年的水平相比減少約6%。這項承諾遠勝於無所作為(對布什政府的非政策的公正描述),但它有兩個主要缺陷。首先,它遺漏了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很快將排放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溫室氣體。如果沒有中國、印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積極參與,穩定排放根本是不可能的。其次,《京都議定書》將穩定溫室氣體濃度的長期目標轉變為短期減排目標,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聯絡。穩定排放的主要行動將是技術的長期變革,這將超出《京都議定書》的2012年期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控制排放的成本將遠低於不作為的成本。
這一次,最好從長遠角度出發。“危險的人為干擾”很可能在 атмосфер中碳濃度達到百萬分之450至550(ppm)時開始發揮作用。世界目前能源使用、森林砍伐和工業增長的軌跡很容易在本世紀末將我們帶到該範圍的兩倍。英國財政部一份出色的新報告《斯特恩評論》明確指出,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冰蓋融化,海平面大幅上升;大規模作物歉收;疾病傳播增加;以及對生態系統服務的潛在災難性影響。
因此,世界應同意將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450至550範圍內(我尊敬的同事吉姆·漢森敦促範圍的下限,其他人則敦促範圍的上限)。一個世紀中葉的目標,也許比目標低50 ppm,將提供一個與世紀末目標一致的40年目標。隨著新的科學證據出現,目標將定期調整。在設定了兩個長期錨點後,世界各國政府可以就實現這些目標的戰略達成一致。這些戰略將包括減少排放的市場激勵;大大擴充套件對可持續能源使用、土地利用和工業發展的研究;以及從富國到窮國的技術轉讓。
《斯特恩評論》明確指出,這種控制的成本將遠低於不作為的成本。在至少三個主要領域,低成本、高效益的努力看起來很有希望: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技術以及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智慧技術可能可以將長期溫室氣體穩定化的年度成本保持在全球GDP的1%以下。富裕國家可以幫助貧窮國家採用所需的技術。
因此,現在是時候爭取建立一個所有國家都將參與的明智的長期框架了。經濟學是對的。美國國會準備支援這一方針。白宮也將在2008年之後不久,並且運氣好的話,甚至在此之前也會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