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襲擊尼泊爾的7.8級地震釋放出的巨大能量使珠穆朗瑪峰移動了一英寸以上。
據國營《中國日報》援引中國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的一份新報告稱,在地震期間,世界最高峰向西南方向移動了1.18英寸(3釐米)。
該機構報告稱,對於這座山峰來說,這次移動是一小步退後,因為這座山峰一直在以每年約1.5英寸(4釐米)的速度向東北方向蠕動。這座山峰每年也上升約0.1英寸(0.3釐米)。這種運動是由印度和歐亞板塊緩慢而劇烈的碰撞造成的,這種碰撞將地面向上推。[檢視尼泊爾地震的奇怪影響的圖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與地震期間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周圍地區的位移相比,珠穆朗瑪峰在地震期間的移動是小巫見大巫。
“珠穆朗瑪峰有點像對整個故事的干擾,”科羅拉多州戈爾登市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地質學家理查德·布里格斯說。
重大運動
根據歐洲 Sentinel-1A 雷達衛星的初步資料,在加德滿都附近,地震使地面抬升了約 3 英尺(1 米)。地震造成的破壞面積超過 5,600 平方英里(超過 14,000 平方公里)。超過 8,000 人喪生。
布里格斯告訴 Live Science,地震將地面變形為一種隆起。斷層滑動上方的區域,即大陸碰撞的應力最終釋放的地方,向上推。例如,加德滿都就發生了這種情況。與此同時,在更遠的北部,在斷層滑動之後,地面突然下降。
“珠穆朗瑪峰位於可能的向下槽的邊緣,”布里格斯說。來自 Sentinal-1A 的初步衛星資料顯示,這座山在地震期間下降了一英寸(2.5 釐米),但中國機構報告稱高度沒有損失。布里格斯說,撇開珠穆朗瑪峰不談,喜馬拉雅山脈無疑受到了影響:加德滿都以北約 60 英里(100 公里)的山脈大幅下降。
“這次移動的位置更靠近加德滿都,”布里格斯說。“而那些山峰,雖然比珠穆朗瑪峰略小,但也移動了半米以上[超過 1.6 英尺]。”
活躍區域
5 月 12 日,7.3 級餘震震撼了該地區,引發了新的山體滑坡,造成數十人死亡。據中國測繪機構稱,那次餘震並未使珠穆朗瑪峰發生位移。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稱,該地區持續發生了數百次較小的餘震。
從地質學角度來看,尼泊爾的地震並不罕見。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印度板塊以每年 45 毫米(1.8 英寸)的速度擠壓歐亞板塊。布里格斯說,印度板塊以非常淺的角度滑到歐亞板塊下方。這種排列方式類似於阿拉斯加和日本近海的海底俯衝帶,在這些區域,一個大陸板塊推到另一個大陸板塊下方。來自這些地區的經驗教訓,以及喜馬拉雅山脈過去地震的地質證據表明,該斷層能夠發生大於 7.8 級的地震,布里格斯說。[照片:徒步喜馬拉雅山脈]
然而,不可能預測何時會發生此類地震,也不知道 4 月份的地震是否影響了後來發生地震的可能性。
“這個斷層上的運動會影響附近的斷層,一些斷層會更接近破壞[導致地震],而另一些斷層則會被拉得離破壞更遠,”布里格斯說。“我們遇到的麻煩是時間問題。我們不知道所有這些斷層在它們的‘時鐘’中的位置,也不知道它們本來離‘發生’有多近。”
使猜測遊戲複雜化的是缺乏地質證據。布里格斯說,襲擊尼泊爾的那種地震不一定會在地質記錄中留下強烈的痕跡。想象一下,一隻手按壓金屬尺,直到儀器彎曲。當尺子最終在壓力下彈回時,就像歐亞板塊在印度板塊的壓力下彈回一樣,它會改變形狀。但是,手(或在這種情況下為印度板塊)的總體壓力仍然存在,使尺子變回彎曲形狀。
“加德滿都將下沉,它將向亞洲方向移動,喜馬拉雅[地區]將重新上升,”布里格斯說。他說,地球的變化是彈性的,“它們大部分在大地震之間被抵消了。”
這次地震也是所謂的“盲破裂”,這意味著地表沒有可見的斷層線或裂縫。這使得更難看出以前發生過多少次這樣的地震,以及再次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版權所有 2015 LiveScience,Purch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